2018選後分析/打開籠子的公投 鳥自由了嗎?

打開籠子的公投 鳥自由了嗎?
打開籠子的公投 鳥自由了嗎?


被詬病多年的「鳥籠公投」,在修法打開鳥籠後,裏頭的哪隻鳥是否就自由了?2018年的公投確實因為降低門檻而有10項提案,其中同志平權議題除了激化保守跟進步立場的對立外,政黨也藉此風潮動員選民,加上政府資訊不夠充分、社會欠缺有意義對話的情況下,使得公投決策品質引發討論。雖然台灣已經走在通往「直接民權」的路上,但如何有耐性地思考決策,將會是下一堂必修的公民課。#請聽央廣記者蕭照平的專題報導#

打開籠子的公投 鳥自由了嗎?

從2003年公投法生效開始,因為有投票人數需達全國投票權人總數的1/2以上,且有效投票數要超過1/2以上同意才能通過的「雙二一」高標規定,使當時的公投被稱為是「鳥籠公投」,而過去6次的公投實證,全都是因為投票人數未達50%門檻而遭到否決。

「鳥籠公投」喊了十多年,終於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完成修法,不僅下修提案門檻還採取簡單多數決,改掉「雙二一門檻」,落實直接民權也打開被詬病多年的「鳥籠大門」,也因此2018年的公投特別受到矚目。

除了是拿掉「雙二一」後的第一次公投,更進一步來說,不僅是公投案高達10案,其中還有不少有價值對立的公投議題,也因此這回直接民權的過程成為焦點。只不過選舉過程中,各種迷思、謬論、政黨操作痕跡以及同溫層意見不斷盤據,不禁想問,門雖然是開了,但籠中鳥真的自由了嗎。

直接民權召喚同溫層 複式動員不斷保溫

羅致政:『(原音)公投這議題,民進黨這次陷入很大困難,而國民黨很巧妙用公投綁大選,很多議題是mobilize大家都知道公投目的不是為了公投,有些是mobilization要多動員支持者來投票。』

民進黨立委羅致政選後在一場論壇中表示,有些公投案的用意就是為了要動員支持者,相較於國民黨的表態,民進黨這方面「完全失靈」。他說:『(原音)理論上民進黨以前是很會公投綁大選的,可是這次完全失靈,因為無法告訴支持者要不要領票、領了要蓋什麼,這次完全沒有。連東京正名也不敢講,所以失去動員力量,甚至更糟糕的是讓支持者不知道怎麼辦。』


(圖:中央社)

確實,國民黨各級候選人在選前,就不斷指導支持者如何投公投票,這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複式動員,無疑是對同溫層的一種「保溫」功能。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胡博硯分析,公投跟大選其實就是「水幫魚、魚幫水」的關係,民進黨在公投案的論述上綁手綁腳,綁出選民的怨恨值。他說:『(原音)以前民進黨公投綁大選是希望提高投票率,現在基本上他不認為這些綁大選的公投對他有正面效果,所以變成他就綁手綁腳所以在這些議題很少發言,很少發言反而大家就愈來愈怨恨他。』

國民黨透過3項公投案號召同溫層也召喚了立場接近的保守選民,再加上同婚公投所激起保守選民的危機感,因此,這兩股動能就集結成一群龐大民意。換言之,公投無疑是政治團體的動員工具。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蘇彥圖就說,這種模式學理上稱為「加密公投」(crypto-initiatives)。他說:『(原音)有一種說法叫做crypto-initiatives,就是說是一種加密公投。公投也是個民主社群做成集體決策的程序,其他政治菁英會設法運用這程序,目的可能不是很在乎這政策,而是為了動員選民,所以會設計題目試著召喚選民投票,等於是增強他自己在其他選舉的勝選機會。』

欠缺理性溝通環境 公投決策品質待商榷

在政黨或特定團體動員下的選民,很可能會有從眾的「羊群效應」,雖然公投之於政黨團體是有召喚選民的工具意義,但這也是民主政治所容許的作法,不過,台灣這回不僅出現「死人連署」爭議,還有短短1個月內多達50場的政見辯論會,其中更有不少基本常識錯誤、涉及偏見、政黨意識形態的論調,在欠缺理性溝通環境下,「羊群」恐怕會走錯方向。


(圖:中央社)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廖達琪認為,政黨是與社會對話的媒介,所以候選人搭公投「順風車」無可厚非,但公投案的對話時間確實太短了。她以瑞士為例,指公投連署達標後,還需經過國會1年的辯論時間才能交付公投,如果是攸關全國的創制案更需要4年的討論時間;廖達琪認為,「瑞士經驗」所代表的是直接民權的民主耐心。她說:『(原音)因為審議過程,大家就事實來討論的過程,接露所有可能面向,這是費時的,我們要不要學習這個耐心、學習這種事實接露這種充分接露、比較充分的討論再進入到最後的投票表示,且事實揭露還包含傳遞的管道。』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蘇彥圖表示,固然民粹跟保守勢力很可能利用公投來展現政治力量,但能否讓選民了解公投題目背後所涉及的政黨意涵、公民主張才是重點;蘇彥圖以這場公投來說,他認為政府太晚提出相對應的資訊,使選民有資訊落差問題。蘇彥圖說:『(原音)我們現在是時間有限、資訊有限,資訊有限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政府太晚才表達對特定公投的意見跟立場,但他並沒有充分把這些,我懷疑一般選民有充分理解到很多事情有不同、有更複雜的考慮,所以他們在這方面資訊獲得是有一些落差。』

鳥籠大門開一半小鳥在學飛 看見升級中的台灣民主

也因此,蘇彥圖認為公投的「鳥籠」大門只開了一半,雖然拿掉「雙二一」的高門檻,但公民討論卻不夠充分,這連帶也會影響決策品質。他說:『(原音)2018年之前的公民投票改革是改了一半而已,我們開了門,但沒有進一步去設想如何確保公民投票的決策是大家可以充分討論,而不是好像說是在比賽動員,而沒有真的溝通討論,這部分等於是要繼續改革。』

不過,扣除政黨發動的公投案,民間團體與個人就佔了7案,針對台灣民眾對公眾事務的積極性,學者廖達琪就給予高度讚許;她也說,修法後的公投法,雖然不再有「鳥籠」,但裏頭的那隻鳥其實還在學飛,強調直接民權無法一步到位。廖達琪說:『(原音)這鳥是有飛的,雖然也許還是雛鳥,飛得慢一點、低一點,父母還要教一下,但基本上我還是很肯定。』


(圖:中央社)

台灣公投在過去都是由上而下的方式提出,且具有難以通過的高門檻,因此,往往被認為只是「花瓶式權力」,民進黨執政後啟動修法,雖然還是有政黨動員的副作用以及同溫層取暖的問題,但民間提案百花齊放,可以說是台灣民主升級中。

而如何協助「雛鳥」跨出舒適圈、飛得高,除了要有專業與科學證據當基礎外,還要有不同觀點的交流與對話,如此才能超越政黨動員以及同溫層效果的副作用;因此,如何透過制度設計讓公投可以理性對話,將是社會下一堂必修的公民課。

延伸閱讀:

2018選後分析/綠營權力重組 韓流吹亂藍黨內布局

2018選後分析/改革爭議又逢韓流 點燃民進黨潰敗導火線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