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Meet Taipei】新創出列!台灣創業環境大解密



在《數位時代》所執行的 2018 新創大調查中,創業地點主要集中在台灣北部,核心業務與人工智慧或大數據、電子商務與企業解決方案相關。近六成的新創提供軟體工程或網路服務。



(圖說:2018創業大調查中,新創團隊運作的所在地)


願透露營業額的新創已經有 27 家年營業額破億,總年產值超過 80 億元,平均年營業額也接近 3500 萬元。創造超過 2500 個工作職位,人均產值超過 420 萬新台幣。


創業家反應的投資現況

創業家分享的近百筆募資訊息中,有三成仍集中在創辦人與親朋好友注資的極早期階段,投資輪次增多,外資在募資佔比中越高,顯示當新創規模逐漸擴大後,公司架構與持股結構都有明顯國際化的趨勢。

 


(圖說:2018創業大調查中,不同募資階段的外資佔比)

換個角度來說,投資者更偏好投資已有付費客戶、能夠驗證市場可行性的新創,無論在天使輪、種子輪的投資事件更多,金額也更大。這也意味著台灣的早期投資人出手買夢的比例相對保守。



(圖說:產品階段與募資的關連性)

進一步來看,不同時間點創立的新創普遍在兩年之間就能邁向已經開始有付費使用者獲利的階段,展現了多數創辦人強韌的執行力,能夠將概念快速轉化為實體營收。



(圖說:成立年份與新創產品發展進程間的關連性)


創辦團隊的背景組成與社群資源

在創業生態系中,需要眾志才得以成城。創辦人多元的性別、年紀與經歷組成,其實是滿足多樣化的市場的重要因素。本次填答的 230 家新創團隊中,共有 552 位創辦人或共同創辦人,其中近 1/4 為女性。

 

(圖說:2018創業大調查中,創辦團隊的性別組成)


在台灣的創辦人們普遍稍微年輕,但具有豐富相關經驗。創辦人年齡平均接近 37 歲,比國際平均數據年輕 1 歲左右,分布集中在 31 - 45 歲間。學歷也較高,近 6 成擁有研究所以上的學位。


超過六成的新創團隊創辦人有相關產業工作背景,近半擁有管理經驗或軟體開發背景,多數新創對核心產品及服務特性同樣重視。



(圖說:2018創業大調查中,創辦團隊成員的工作經驗)


本次調查中,約 25% 的新創團隊曾經參加或正在參加加速器或各類創業計畫,其中有近半數是參加了「兩個以上」的加速器或創業計畫,有 24 家新創得到加速器的直接投資。

無論是每半年一屆的 Appworks、以時代基金會背後企業團資源為考量的Garage+、協助台灣新創團隊拓展國際投資、業務與曝光的台灣新創競技場(TSS),或以輔導成長期創業家為主的 AAMA Taipei,都具有加速或輔助創業團隊成長的社群功能。參加過加速器或相關計畫的團隊,多數已經獲利,團隊的成熟比例相對驚人。

 

(圖說:2018創業大調查中,加速器或創業計畫的新創團隊特質)


創業家們的商業策略

早期投資環境的嚴峻,也影響了台灣創業家們所選的市場與商業策略。從創業所選擇的題目與市場來說,有約四分之一的台灣新創選擇挑戰未知世界,選擇一個其他人曾經嘗試過但沒有人成功的題目,或直接挑戰全球級的新題目。

 

(圖說:新創團隊的選題策略)


市場與國際連結

以市場與國際連結來說,台灣主要的新創團隊和中、美關係最為密切,對兩地都有相當的私交。地理距離切實影響了新創之間的交流,相對於四小時飛行距離的中港澳、新加坡與日韓等地,台灣新創對公出前往歐美或以色列的比例相對偏低。

國際對台灣市場有落地、合作、共同開發等不同需求,其中,歐、美與以色列與台灣有更頻繁的團隊拜訪與交往,表現出對台灣新創環境的興趣。

整體來說,新創圈中以男性有較多的海外連結與公出,但在距離台灣飛行四小時可達的中港澳、新加坡和日韓,女性的公出與接待頻率就幾乎等同於甚至超越所有團隊平均值,另外在在對歐合作上表現也特別突出,顯示女性和德國的連結更加密切,甚至高於英、法兩國團隊來訪。

男性創業團隊則更傾向遠距離的來往與商業合作,但在相對生活圈可及的國際交流,台灣女創辦者活躍度大增。

 


(圖說:台灣新創團隊的國際連結)



■  【2018 Meet Taipei】台灣隱憂與機會:團隊、早投仍偏少,跨國、跨領域整合是機會
■  【2018 Meet Taipei】大企業參戰、生態系垂直整合,醞釀台灣利基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