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工智能的盛世,創業公司的寒冬

2020年,人工智能的盛世,創業公司的寒冬
2020年,人工智能的盛世,創業公司的寒冬

1956年夏天,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漢諾佛小鎮上,在達特茅斯學院裡參加一場歷時兩個月的會議的科學家們第一次討論“用機器模仿人的智能”,他們當時不會想到,一直要到60年後的2016年3月,谷歌旗下的AlphaGo戰勝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後,這一輪人工智能(AI)的革命才算有了起色。

2016年之後,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升級和產業化勢頭洶湧,得益於人工智能技術進展迅速,到了2019年,人工智能技術已步入全方位商業化階段,在金融、醫療、安防等多個領域實現技術落地,且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

人工智能商業化帶來了企業數字化加速、產業鏈結構改善、信息利用效率提升等積極效應。可以預見的是,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快腳步;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將改變整個世界。

但這個過程將是漫長的,對於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來說,盛世帶來機會,但風險也時刻相伴,甚至是死亡。

從2016年開始,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公司被這個時代賦予了最優的待遇,尤其在中國,大量資本流入人工智能領域,這樣的盛況一直持續了三年,直到2019年初的大降溫。

2019年,AI行業整體融資熱度下滑明顯,迄今為止中國AI領域估值最高的商湯科技在2017年完成了四筆融資,2018年完成了三筆融資,2019年,這家公司沒有對外披露過任何融資信息。

融資變得困難,就要尋找新的出路。2019年3月,科創板出台,給不少暫時還未能盈利的AI公司們,提供了新的機會。

不過,AI公司們的上市之路也稍顯艱難,2019年8月25日,AI獨角獸公司曠視科技遞交港股IPO申請,截至目前還未能成功上市。《財經》記者獲悉,多家知名AI創業公司都在籌備科創板IPO,但截至目前還未有確切的日程計劃。

一頭是融資通道變窄,另一頭是巨頭們的步步緊逼,以BATJ華為為代表的科技巨頭,以及積極向智能化轉型的行業龍頭公司,都在搶佔AI的話語權。不過這也給了AI公司們一條新的出口——他們或許可以開始考慮賣給巨頭們。

過去一年,《財經》記者採訪了大量AI行業人士以及關注AI領域的投資人們,共識是資本寒冬已經來臨,2020年會更冷。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高自我造血能力,以及尋找新的出路。

“冬天”將持續?

過去幾年異常熱鬧的創投領域遭遇了“最冷的冬天”,數據服務商企名片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2018年共計完成523筆融資交易,融資金額約為667.1億人民幣,到了2019年,這兩個數據均明顯下滑,分別是371筆交易以及約271.9億人民幣融資總額。

原因並不複雜,資本的熱捧,讓不少AI公司迅速膨脹,獲得了與當下業務體量並不匹配的高估值,而一旦市場降溫,資本開始理性,越是高估值的公司,就越難引入新融資。

渶策資本創始合夥人胡斌的觀點是,資本驅動創業,這在某些行業是成立的,例如需要在前期燒錢搶佔用戶的行業,但在目前的AI領域是不確定的,“AI行業的現狀是,創業公司們提供的服務並沒有明顯差異化,這讓投資人卻步。胡斌承認,頭部AI公司的技術都非常好,都有潛力,但很難判斷未來會走到哪一步。

過去幾年創投環境快速成熟,曾經非常難得的獨角獸公司,今天卻遍地都是,“這麼多估值幾十億美元的AI獨角獸,上市之後怎麼辦?對於投資人來說,風險越來越大。”胡斌說。

AI公司們普遍人才濟濟,研發投入成本高居不下,同時又以To B類業務為主,To B業務很難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增長,賺錢的速度趕不上花錢的速度。

AI創業分為硬件和軟件,硬件包括AI晶片以及智能硬件,軟件則主要是解決方案。硬件的代表性公司是AI晶片公司寒武紀,以及由軟向硬轉型的曠視科技。儘管目前不少AI創業公司都發佈了自己的AI晶片,但大部分的收入還是以軟件為主。

在AI晶片領域,目前跑在最前面的是英偉達,在國內,華為的晶片能力最強,此外,阿里巴巴憑藉旗下半導體公司平頭哥,也在步步緊逼,創業公司在AI晶片領域的機會並不多。

智能硬件相對來說門檻較低,同時又比軟件更能帶來收入上的增長,目前主要的產品形態包括智能音箱、機器人、智能攝像頭等,但硬件天然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在資本寒冬背景下,大公司們更有競爭力,以智能音箱為例,目前僅剩的玩家是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

軟件業務的難題就是很難做大規模,一位AI初創公司創始人告訴《財經》記者,AI公司目前主要就是做政府和銀行的生意,但這兩類客戶都非常強勢。

“很多AI公司宣稱與某些政府部門和一些大銀行達成合作,但這些合作並不能直接轉化為訂單和收入。”該創始人說,“一是回款的問題,另外很多合作其實就是一個很小的訂單,你可能還只是被整合的一小部分。”

中國最大的兩家軟件公司,金蝶和用友,2019年上半年的營收分別是14.85億元和33.13億元,最新的市值分別是300億元與800億元,兩家公司都已經成立超過20年。

這是中國軟件行業的現狀,也是AI創業公司需要去面對的現實。

出路何在?

2020年,AI初創公司們的重心都將從融資轉向業務。

公司在融資期需要“講故事”,告訴投資人核心技術實力,以及技術在未來能夠產生的巨大價值。這樣的“故事”在實際落地時,並沒有太多的說服力。客戶只看重一件事,就是技術能不能讓他降本增效。

投資人也在轉變思路,多位關注AI領域的投資人近期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已經不會去問技術細節,而是需要公司拿出真實的業務數據,“你必須要告訴我,你的技術在實際的場景中發揮了多大的價值,而不是準確率高達99%。”其中一位機構合夥人表示。

AI公司的創始人大多是技術出身,技術出身的CEO關心尖端科技,為了實現技術上的微小突破,願意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成本。但一家公司並不是研究院或是實驗室,目前整個AI行業還處於發展初期,太超前的技術反而會“水土不服”。

多位技術出身的AI公司CEO告訴《財經》記者,當他們真正面向市場和客戶時,發現理解行業,解決問題,才是核心競爭力,而非讓AI從95%的準確度突破到96%。

當AI創業公司們進一步的深入到行業中去,就會看到,需求幾乎無處不在。

這是AI創業最好的時代,幾乎所有的行業的都在向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曾經的“互聯網+”已經轉變為“AI+”,AI零售、AI醫療、AI金融、AI教育、智慧城市、智能工廠、智能家居......機會層出不窮。

國家政策也在大力支持,資本還在源源不斷湧入,中國政府已經宣佈力爭在2030年成為全球領先的AI創新中心,並制定了國家AI戰略,計劃投入數百億美元進行AI研發。地方政府也在積極響應,北京宣佈投資21億美元建設AI科技園;天津計劃設立規模160億美元的AI產業基金;杭州未來科技城計劃在2018-2020年間投資30億元人民幣建設中國(杭州)人工智能小鎮。

這也是AI創業最壞的時代,AI作為下一個劃時代的新技術,競爭變得前所未有的激烈,沒有人想要落後於時代潮流,尤其是在這個時代已經佔領高地的巨頭們。

2020年,可以預見的是,我們將看到更多AI創業公司開始IPO進程,同時,還有大量的公司將止步於此,退出競爭。

或許可以期待新的出路——被巨頭併購。在美國,大量To B類科技公司的最終夢想就是被巨頭收購,最新的案例是,谷歌正在考慮併購Salesforce,這樣的併購對於巨頭來說,可以更快的提升技術實力,獲取更多市場份額;對於被收購者來說,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專注技術,並更好的結合實際業務。

但在中國,鮮少有這樣的案例,不過一些端倪已經出現,越來越多的行業龍頭公司開始參與對AI行業的投資。併購的通道一旦打開,對於整個AI行業,都會產生更多的刺激。

2020年,AI創業公司們開始分道揚鑣,一些將走下神壇,黯然離場;一些則匯入二級市場的大海中,接受更大的考驗,但鑒於AI在人類未來的重要位置,這都不是結局,屬於AI的時代才剛剛開啟,問題只是,誰能留下,誰會退出。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