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帶有樸素美麗的明確詩意聲音讓個人存在成為普世經驗」 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呂克摘下桂冠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台灣時間8日晚間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由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呂克膺此殊榮,獨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370萬元)獎金,獲獎理由是「她帶有樸素美麗的明確詩意聲音讓個人存在成為普世經驗。」

1943年,格呂克(Louise Glück)生於美國紐約,祖父母是移民到美國的匈牙利裔猶太人。她自幼喜愛讀詩,少女時期罹患神經性厭食症,因此選擇不成為大學生,而是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與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修課,但未獲得學位。目前,77歲的格呂克住在美國麻州(Massachusetts)劍橋(Cambridge),平日除了寫作,也是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英文系教授。

她離開哥倫比亞大學後,從事秘書工作養活自己。1968年,格呂克出版第一本詩集《第一個孩子》(Firstborn),獲得評論家的正面評價。不過,她後來面臨漫長的寫作障礙,直到1971年開始在佛蒙特州(Vermont)戈達德學院(Goddard College)教書,才克服障礙,而她在戈達德學院任教期創作的詩收錄於她的第2本詩集《沼澤地上的房屋》(The House on Marshland,1975年出版),許多評論家認為這部詩集是她的突破性作品,象徵她「發現了獨特聲音」。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呂克。(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85年,她的父親去世,喪親的失落感促使她開始創作詩集《亞拉拉特山》(Ararat,1990年出版),亞拉拉特山位於土耳其,傳說是諾亞方舟(Noah's Ark)在大洪水後最後停泊之處。

1992年,格呂克出版備受歡迎與讚譽的詩集《野鳶尾》(Wild Iris),這部詩集內容為一位園丁、一位神祇、眾花之間談論關於生活本質的對話,美國期刊《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稱之為「重要著作」,展現「絕美詩歌」。1993年,《野鳶尾》榮獲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奠定格呂克成為美國傑出詩人的聲譽。

格呂克朗讀《野鳶尾》中的段落

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September 11 attacks),格呂克為此在2004年出版長詩《十月》(October),這首詩分為6個部分,運用古希臘神話探討創傷與痛苦的各個層面。

2006年,格呂克出版《艾弗諾湖》(Averno),艾弗諾湖位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Naples),古羅馬神話認為這裡是陰間入口。這部詩集詮釋眾神之王宙斯(Zeus)女兒波瑟芬妮(Persephone)被冥王哈迪斯(Hades)綁架到陰間成為冥后的神話故事,書中探討遺忘、死亡、靈魂與身體、愛、孤獨等。《艾弗諾湖》在出版那年進入美國重要文學獎「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決選名單。

作品具強烈情感 屢屢獲獎

格呂克經常被稱為自傳詩人,其作品以強烈的情感著稱,並經常引用神話、歷史、自然來思考個人經驗與現代生活。她的作品專注於闡明創傷、慾望、自然的各個層面,透過探索這些廣泛的主題,坦誠地表達悲傷與孤獨。她的作品特色是追求清晰。童年、家庭生活、與父母及手足的親密關係一直是她作品的中心主題。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獲頒美國國家人文獎章。(AP)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獲頒美國國家人文獎章。(AP)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格呂克(左),曾在2015年獲頒美國國家人文獎章(AP)

格呂克的作品獲得許多獎項,包括《野鳶尾》在1993年榮獲普立茲獎,2014年出版的《貞潔之夜》(Faithful and Virtuous Night)在同一年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2003年至2004年,格呂克榮膺美國國家桂冠詩人(Poet Laureate of the United States),2015年獲頒美國國家人文獎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格呂克的作品包括14部詩集與數本談論詩的散文集,其中詩集《野鳶尾》在台灣有中譯本出版。

諾貝爾文學獎二、三事

1786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創立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共設有18名院士。瑞典學院院士為終身制,院士過世方能增補新人。依照原本的制度,院士無法正式辭任,但可拒絕參與學院事務,但經過2018年的性醜聞風暴後,瑞典學院推動了一些改革,包括院士可自願辭職。

每年2月,瑞典學院聘請的專家學者與作家(包括前任文學獎得主)擬出初選名單,到5月初時淘汰至僅剩5人。整個夏天,瑞典學院的18名院士會仔細研讀這5位作家的作品,決定最後獎落誰家。

諾貝爾文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2019年已有116位得主。雖然當代女作家人才輩出,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性別比例極度失衡,歷屆總共只有15位女性得主,僅佔約1/8。

歷屆文學獎得主平均年齡約65歲,最年輕的一位是以《叢林奇譚》(The Jungle Book)著稱於世的英國小說家兼詩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907年摘下桂冠時年方41歲。最年長的得主是英國女作家萊辛(Doris Lessing),2007年獲獎時已經88歲,2013年,高齡94歲的她與世長辭。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由奧地利劇作家與小說家漢德克(Peter Handke)摘下桂冠,獲獎理由是「運用語言的獨創性產出深具影響力的作品,探索人類經驗的邊緣地帶與獨特性」。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與公布時程(台灣時間)

 

生理學或醫學獎──亞爾特(Harvey J. Alter)、萊斯(Charles M. Rice)、霍頓(Michael Houghton)

 

物理學獎──潘洛斯(Roger Penrose)、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吉茲(Andrea Ghez)

 

化學獎──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道納(Jennifer A. Doudna)

 

文學獎:露易絲.格呂克(Louise Glück)

 

和平獎──10月9日下午5時

 

經濟學獎──10月12日下午5時45分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呼籲廢除諾貝爾文學獎的他,今年得獎了!2019年得主奧地利作家漢德克曾直言:3年前不該頒給巴布狄倫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力挺巴爾幹屠夫、否認波士尼亞大屠殺、主張廢掉諾貝爾獎……這就是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