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2020台灣經濟大預言

【專文】2020台灣經濟大預言

一、「冷和」時期也是療傷時期(2016年1月~至現在) 完全執政 2016年1月16日,2300萬台灣人民以689萬票(得票率56.12%)把蔡英文送進總統府。立法院民進黨也獲68席,占立院席次113席的過半席次,民進黨達成了完全執政的態勢,實現了台灣民主史上第一次具真正意義的政權輪替,開啟了人民期望的「新台灣」的航程。 未答完的考卷 5月20日,蔡英文正式就任總統,當天就職演說闡述了對兩岸及憲政的態度。她承諾,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並表示「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了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 實質上這些宣示與中國所介意的「九二共識」內涵已若合符節,憲法的「一中」精神已昭然若揭,只差沒有直接說出「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而已。蔡英文在台獨路線上的大「拐彎」,北京理應給予正面的鼓勵,只是北京領導者畢竟非凡凡之輩,「得寸進尺」是經五千年淬鍊出來的政治教條,中國國台辦對此發表聲明指出,蔡總統未明確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原則,所以這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 一中市場與負成長 馬英九八年執政,由於經濟上採取「融中」政策,亦即所謂的一中市場,築起與中國建立大中華經濟圈之大夢。他八年施政,與中國簽署了包括ECFA在內的二十一個協議,經濟路線完全符合了中國「以經促統」大戰略。中國的領導人深信憑960萬平方公里土地(資源)與13億人口(市場)必能對小經濟體台灣產生龐大的磁吸效果。磁吸效應下,ECFA加強了兩岸政商集團五鬼搬運台灣資金、技術的方便性,加速台灣的邊陲化。2015年台灣GDP成長率下降到0.65%,今年第一季(馬政權的最後一季)是負成長0.68%,留下一幅難堪的政績。 冷和與療傷 北京不滿蔡英文520談話,指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對台灣經濟及全民是一件好消息。雖然有點弔詭,但證諸上述「一中市場,台灣邊陲」的不變原理,是一種必然。試問,海基海協溝通之門閉關、兩岸熱線停擺(已讀不回)、兩岸經合會告停、交通小兩會協商喊停、兩岸高層官員互訪暫停,那一項對台灣及全民有損失?交流之中斷,反而在此期間讓政府官員能專心於國家之治理,觀光陸客之縮減,在某一層面多少提升了台灣的觀光品質,虱目魚契作之停辦,可藉此專心於國際化的行銷。得此天賜的助力,近三個月的台灣經濟總體而言,「進一步下滑」之壓力似乎已得到紓解。本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呈現了雖不滿意但可以告慰的正0.69%。台灣的股票市場亦從8095點(5月19日)穩定上升至9150點(8月12日)上漲13%,成為亞洲最強勢的股市之一。 筆者擬將此行情命名為「冷和行情」,與2014年318太陽花學運後的「太陽花行情」相輝映(註:318太陽花學運期間及往後數月台灣股市同樣出現罕有的穩健上升行情)。2016年的「冷和行情」與2014年的「太陽花行情」均有一個共通點,即都是兩岸關係陷入低迷或停滯,對岸對台的磁吸效應(即台灣經濟邊陲化)出現減退的時候。 二、新政府的新經濟戰略是什麼? 五大創新產業與新南向政策 有人說,「百日蜜月進入倒數,新政府卻讓人捏把冷汗」。說來也是,近三個月新政府大事小事不斷,從國道夜間收費到「一例一休」「七休一」等,政策已從「髮夾彎」轉到了「迴紋針」,還有謝文定、林錦芳、江春男等「人」的爭議。不過,最令人憂心者是三個月來國人仍然摸不清新政府的經濟戰略到底是什麼?國人所知的大概是選前宣布的五加二創新產業(即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產業、智慧機械、國防科技、新農業、循環經濟)及新南向政策、年金改革、長照體系及社會住宅。比較具體的作法即有1000億國發基金之設置及天使基金、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之設立等。 新瓶舊酒?抑或舊瓶舊酒? 但若大家詳細加以推考,除「新南向政策」加了一個「新」之外,其他的五大創新產業在扁政府及馬政府均已提出且已推行。扁政府一開始就有「綠色矽島經濟發展藍圖」及數位台灣、E世代人才、文化創意、創新研發等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等,馬政府也提出了產業創新走廊、四大智慧型產業、台灣生技產業起飛行動方案、創業拔萃方案、生產力4.0科技發展方案、台矽科技基金等等。即除新政府五大創新產業中的「國防科技」外,扁、馬政府都已提倡並力行嘗試過,但「很可惜」都成效不彰。 積極開放(扁政府)、全面開放、ECFA(馬政府)是經濟政策不斷折翼的元凶 扁、馬政府兩位總統執政給台灣的是,「遺失的16年」。扁政府8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僅4.86%,比李登輝總統執行平均6.92%下降了2.06%,到了馬執政,其平均成長率再降至2.82%,比扁政府之平均再下降2.04%。(註:同一時間韓國的平均成長率各為5.4%、3.11%)。 扁政府、馬政府都沒有努力嗎?不!他們都,如上述,提出了許許多多的振興經濟方案。是不是台灣的投資環境不好?答案也是「不」!依國際性評比機構之評比,台灣的排名均比韓、日、中高。那麼為甚麼廠商不投資台灣?因為台灣在這一期間透過「積極開放」、「一中市場」、「ECFA」等政策,不斷曝露在中國大經濟體的磁吸之下,良好的台灣投資環境,政府的優惠仍然敵不過中國龐大市場(13億人口)的誘惑。當台灣出現新的投資、擴廠等機會時,經一段盤算後,廠商最後都優先選擇了中國。換言之,不是台灣的投資環境不好,而是在隔壁有一個同文同種的大中國,政策性地向台灣的廠商招手。 因投資、生產、研發之間有密切的關連性,久之,大家都不投資之情況下(註:到中國投資),台灣就顯得越來越找不到投資的機會了。 三、新政府的新經濟計劃(戰略)會不會成功? 若「冷和」狀況持續(至2020年) 北京所採的「冷和」政策,雖對新政府構成壓力,但也給新政府能專心於國內施政的環境。可惜新政府未好好把握這一天賜的良機,在許多人事及制度改革上,諸事不順,民調也隨之下降。但整體言,如上述,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已有止跌徵兆(上揚0.69%),做為經濟櫥窗的股市也緩步上揚13%。換言之,若此「冷和」狀態能持續下去,對台灣經濟是利多於弊。雖中國大經濟體之磁吸仍然存在,但「冷和」的政治氛圍下,必被冷卻,留給台灣「投資台灣」的一線生機。 當今,五大創新產業起步雖然不快(註:如上述台灣長期投資不振結果,國內投資機會之消失明顯),但整體台灣經濟將有「不滿意但可接受」的成果,GDP成長率,料將可恢復到1~2%之間,股市小康。 若新政府為改善與北京關係,採推動服貿及貨貿政策? 雖然要小英政府公開承認「九二共識」是幾乎不可能,但小英政府有可能以「政策及實際做為上接受九二共識之事實(一中原則),以此重啟兩岸政府間交流。恢復貨貿談判、接受服貿已簽署之「現狀」,即是其中之一。對北京言,(對台灣也是)服貿、貨貿之推動與「終極統一」幾乎可以畫上等號。大小懸殊的經濟規模下,中國必能透過一中市場之完成,入島入戶操控台灣之選舉與政治走向。 若下期國會決定優先處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必引發國內廠商對此條例的期待心理,資金亦必留下用於服貿、貨貿後的對中投資機會,台灣必重現2002年及2012年的「中國潮」,任何「五大創新產業」的呼籲,均敵不過對岸「世紀商機」的誘惑,而重蹈扁政府「綠色矽島」及馬英九「產業創新走廊」的覆轍。 新南向政策貴在不喧賓奪主 相對於五大創新產業的蟄伏,近三個月,新南向政策在新聞所占版面遠超乎預期。南向政策在李登輝時代就已推動過,但因扁政府的「西進」所掩蓋,而功虧一簣。同理,此次的「新南進」之能否達陣,最終還是要看,「一中市場」會否死灰復燃。若因太陽花而沉寂了一陣子的「服貿、貨貿、一中市場」架構,因「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之衝關,而進入實踐階段,「新南向政策」必蹈過去「南向政策」之覆轍。 蔡總統日前在總統府召開「對外經貿戰略會議」,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並訂出十大行動準則,其中在兩岸關係部分強調和對岸就相關議題及合作事項展開協商與對話,促使新南向政策與兩岸關係能相輔相成。 但,能使北京點頭的,畢竟要符合北京「終極統一、一中市場」路線。若溝通無結果,兩岸堅持當今的「冷和」狀態,即新南向政策必能開花結果,只是在「藍官」主導下的南向政策,極可能演變成「扁時代西進政策的南進版」,對東南亞的瘋狂性投資潮,必把最重要的「投資台灣」成為備胎,背離全民福祉的基本施政原則。 「中國製造2025」計畫對台灣經濟之衝擊宜未雨綢繆 2014年6月,北京祭出「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領」,設立1200億人民幣產業投資基金。2015年3月中國人大會又通過「十三五」規劃(中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畫綱要),同年5月16日發布「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要求中國十年內邁向「製造強國」。 客觀條件下,中國大計畫之達成難度非常高,急需台灣能助一臂之力。偏偏台灣方面就有附和者。10月(2014年)聯電就決定砸400億元在廈門新建12吋晶圓廠,馬政府也以「無技術外流之虞」趕在該年年底予以批准。藍官經濟部長即於當年8月修改「赴大陸地區投資辦法」,方便台積電12吋晶圓廠獨資登陸。今年2月4日,當民進黨在立法院委員過半的情況下,經濟部投審會迅速通過台積電登陸設12吋晶圓廠案,投資金額約1000億元。台積電大陸廠落角南京,今年7月7日破土,將於2018年量產。 受此鼓勵,中國晶圓大廠如雨後春筍,今年就已有5座12吋廠紛紛開跑,形勢大好。看來中國晶圓半導體業之大躍進已呈「水到渠成」之局,將在二、三年後,回衝台灣。IC設計亦然,若「藍官」為主流的新政府也傾向中國IC設計業來台參股,即2020年壯大的中國半導體、IC設計將對新政府之經濟計畫,包括五大創新產業,均將構成難以預料的衝擊。 【相關連結】 〈民主視野〉各期網頁版 〈民主視野〉秋季刊網頁版 〈民主視野〉2020台灣經濟大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