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活標本」曾僅存200尾 櫻花鉤吻鮭保育30年數量連年新高

台灣櫻花鉤吻鮭。圖片來源: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台灣投入野生動物保育數十年,儘管有時窒礙難行、進展甚微,但此消彼長也是一種自然界定律,總算今年陸續傳出好消息,台灣帝雉、櫻花鉤吻鮭紛紛出現指標性的復育佳績,為艱辛的保育工作注入一劑強心針。其中,素有「國寶魚」之稱的櫻花鉤吻鮭,經過多年「就地及移地保育」,數量逐年攀升,根據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數字,已經從1995年200多尾,2023年達到1萬8630尾,創歷史新高。

櫻花鉤吻鮭特徵知多少

因為領先其他保育動物躍上新台幣2000元圖樣,而被戲稱為「最貴國寶魚」的櫻花鉤吻鮭,,又稱為台灣鮭、梨山鮭。牠是本土保育史上的元老級動物,早在冰河時期就來到台灣,基本體色如深綠松石、腹部則為銀色,沿身體兩側有9個垂直橢圓形的深色斑點和十餘個較小黑點,因嘴寬延伸到眼睛下方,其狀如鉤而得名。

櫻花鉤吻鮭原先與一般鮭魚無異,生長在水溫攝氏16度以下的溪流,具洄游性,會從大海溯河而上回到出生地交配、產卵。然而,後來可能因地形隆起、氣溫升高,阻斷了牠洄游大海的機會;另有一說,則是經數次河川襲奪,少數魚群被陸封於大甲溪上游,使牠成為台灣獨有的陸封型鮭魚。真相已無從追溯,但可以肯定的是,櫻花鉤吻鮭是唯一分布於亞熱帶的溫帶魚種,被視為極其珍貴的「冰河孑遺活標本」。

而櫻花鉤吻鮭之所以能在全球打響名號,則可回溯至1917年日治時代的一則趣事。時任於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的技師大島正滿,從助手的友人那兒取得一尾原住民常捕食的醃製魚,經檢視後認為是鮭鱒魚類。爾後,他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進修,與魚類學權威D.S. Jordan博士提及此事,對方不以為然,認為台灣氣溫高,不可能出現鮭魚,應是從日本帶去台灣的醃魚陰錯陽差被誤認為原生種。

大島正滿為了證明自己所言不假,回台取得新鮮幼魚後繪製詳細魚圖,並點名其特徵為「red spots」,終於得到恩師認可,共同發表這種只產於台灣的特有亞種鮭魚。1938年,台灣總督府將櫻花鉤吻鮭列為天然紀念物,著手進行保育,在護魚區禁止放流外來種魚及魚卵,並限制原住民捕撈季節。

櫻花鉤吻鮭的生存危機

但,當人類足跡開始踏向山林,隨之而來的土地開發與水源汙染,對櫻花鉤吻鮭造成致命性衝擊;加上水庫攔砂壩的設立,使得溪流被切成一段段,致使牠們只能近親交配,產生基因窄化的危機。除了人禍接連而至,天災也對這群水中嬌客帶來不小傷害,每當颱風挾帶狂風暴雨,山坡地崩塌、大量泥沙衝進溪流,使水質不再清澈,櫻花鉤吻鮭就會大量死亡;而全球暖化造成水溫升高,也令其分布越來越受限,再次限入近親繁殖的惡性循環中。

櫻花鉤吻鮭的族群數量一度掉至200尾的最低點,隨時可能滅絕。林務局於1977年將棲息地劃為國有林自然保護區;1984年,政府將其公告為珍貴稀有動物;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通過,櫻花鉤吻鮭正式被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除了進行積極的人工復育與幼魚放流,亦同步改善攔砂壩、推動河川復興運動,並找來泰雅部落居民組成巡守隊,協力復育國寶魚。

經過30多年的努力,櫻花鉤吻鮭的數量連年攀升,如今已無須放流,皆能自然繁衍。2017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皮書》中,更將牠從「極危」等級降至「瀕危」等級。然而,這一切成果得之不易,千萬別掉以輕心,脆弱珍貴的櫻花鉤吻鮭,依舊需要全民一起守護。

櫻花鉤吻鮭冷知識

  • 誘惑小鮮肉:每年10月-11月,是櫻花鉤吻鮭的繁殖期。在這段時間內牠們會各自變換體色,雄鮭原先低調的深綠色魚身,會變成較為顯眼的深紅色;而雌鮭則會轉為黃色,藉此吸引彼此青睞而進一步交配。

  • 一種鮭魚各自表述:櫻花鉤吻鮭的芳名一變再變。當年的發表者大島正滿一開始命名為「Salmo saramao」,意指「梨山鮭」;其恩師Jordan博士覺得梨山是小地名,改為「Salmo formosanus」,台灣鮭。而大家熟悉的「櫻花鉤吻鮭」,據推測應是源自於陳兼善教授於1956年出版的《臺灣脊椎動物誌》裡的中文名。

  •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櫻花鉤吻鮭的卵不具黏性,無法附著在石頭上,所以必須將卵埋於石礫間,以免被水流沖走。雌鮭會利用尾巴與身體後半部連續上下拍動,將細砂與青苔揚起,讓水流帶走,避免影響到鮭魚卵的表面呼吸。然而這種「搧砂」行為十分耗體力,不少雌鮭會在產卵後因此力竭而死。

2020年,人類因疫情被迫休止大部分活動,讓許多動物意外在這個「消失的一年」中獲得可貴的喘息空間,不必再為了生存戰戰兢兢。如今,隨著世界開始逐漸恢復正常運作,動物保育可不能因此擱置、懈怠,透過報導了解牠們的困境,進而改變你我的行為,即便遠在電腦的另一端,也能為動物盡一份心力。

前幾年人類因疫情被迫休止大部分活動,讓許多動物意外獲得可貴的喘息空間,不必再為了生存戰戰兢兢。如今,隨著世界恢復正常運作,動物保育可不能因此擱置、懈怠,透過報導了解牠們的困境,進而改變你我的行為,即便遠在電腦的另一端,也能為動物盡一份心力。

審稿編輯:黃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