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九大戰略科技帶你看:疫情後,新型監控變更夯?

2021疫情仍在,各地政府為了控管隔離民眾別「趴趴走」,新型監控將更夯?根據調查機構顧能分析指出,這稱為「行為資料網路」的新趨勢將是2021九大戰略科技之一。另外還這些值得企業重視的新方向。

長期關注科技發展脈動的趨勢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每年年底都會發佈前瞻性十足的戰略科技趨勢,非常適合企業中長期目標設定。

由於疫情拉動2020年發展,迫使企業轉型成為一股攸關生死的強勁力量,原先預測的趨勢還在,卻分化出因應疫情變化的戰略科技,顧能研究副總裁伯克(Brian Burke)表示,「企業因應疫情,需要前所未有的運營彈性,也就是不斷重組與改革的可塑性,2021九大戰略科技都是為了實現這個大需求。」

Garter 2021戰略科技趨勢,非常別緻的找出遠距時代的數位發展脈絡,再收斂成三大重點,分別是以人爲本、獨立運作和彈性交付,下轄九大趨勢:行為資料網路、整合式體驗、隱私增強計算、分散式雲端、隨處運營、安全網路、智慧組合型業務、人工智慧工程化、超自動化。

三大重點如同三大思路,九大趨勢未來全都遇得著,只是不同業態有不同比重,大浪之下,方向得先明白,人才部署、轉型藍圖才有從長計畫的依據。

NO.1行爲資料網路(Internet of Behaviors,IoB)

2020年,台灣在疫情期間針對居家隔離的民眾,做手機定位監控,以防有人趴趴走。不少人認為是創舉,但也有人擔心隱私問題,不過,為了讓疫情期間能有效幫助防疫,像這樣思維的IoB已經勢不可擋。

IOB是甚麼?是指關注「個人行為」的蒐集技術,也包括整理、解讀、應用的技術,例如臉部識別、位置跟踪和行為軌跡等。Gartner預測,2025年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將至少參加一項商業或政府的IoB項目。

NO.2整合式體驗(Total Experience)

「遠距」成為新常態,預警與零接觸成為安全社交的解方,所以如何透過數位工具,恢復既有的生活或生產能力,是所有人追尋的目標。

例如某家電信公司更新了「預約系統」,客戶到達門市75英尺之內,將收到兩項訊息:(1)警報:可以安全地待在多久(2)如何完成報到的步驟。

這些數位軟體與即時訊息,需要大幅度的跨界整合,爲客戶和員工提供更安全、更無縫的整合式體驗。簡單說,就是大家用起來,必須得很順。

NO.3隱私增强計算(Privacy-Enhancing Computation)

隱私議題進入到新的討論範疇,三種層次分別是,第一提供可信任的環境,處理或分析敏感數據。第二以分散的方式執行,越集中越危險。第三在處理或分析之前,對數據和算法進行加密。

取自unsplash。
取自unsplash。

取自unsplash。

NO.4分散式雲端(Distributed Cloud)

將公有雲分散到不同的物理位置,但服務的運營、治理和發展依然由公有雲負責。

大致概念就是,存儲機器盡量靠近,資料中心可能愈建愈大,物理性靠近,有助於解決低延遲的情況,降低數據成本需求,但運算能量還是放在公有雲上。

NO.5隨處運營(Anywhere Operations)

此為企業運營擺脫疫情影響的關鍵概念,重點是「數位優先,遠距優先」,數位化始終是默認設置。涵蓋5個獨特增值體驗:協作、安全遠端訪問、雲和邊緣基礎設施、數位化體驗的量化、遠端運營自動化。

NO.6安全網路(Cybersecurity Mesh)

安全網路雷同「內網」概念,任何人可以安全地進入數位資産,無論資産或人員在不同的地點,但新概念是圍繞著個人或事務的「身份定義」遠距判讀。Gartner預測到2025年,安全網路將支持超過一半的數位訪問請求。

NO.7智慧組合型業務(Intelligent Composable Business)

過去企業的業務推展,常常是仰賴業務人員的經驗與直覺,未來可仰賴軟體系統的判讀,來早一步發現商機與危機。智慧組合型業務,導入數位能量,重新規劃業務模式、自主運營、新産品排程、各類客戶服務及通路計畫。

NO.8人工智慧工程化(AI Engineering)

Gartner的研究表明,只有53%的項目能够從人工智慧(AI)原型,轉化爲生産。這些勞民傷財的前瞻計畫,常常因為維護困難、延展應用層面受限、缺乏管理人員,因此無法成為新生財利器。

人工智能工程化立足于三大核心支柱:數據運維、模型運維和開發運維,不管是從學校教育或是組織內訓途徑,都需要專注培養專門人才。

取自unsplash。
取自unsplash。

取自unsplash。

NO.9超自動化(Hyperautomation)

其為「自動化」的進程,主要精神是將各個獨立的自動化系統,組合在一起,彼此協作,加上能夠判斷與預測的上層智能系統,實現複雜的自動化系統。換句話說,意旨更高階的「管理型」自動化系統,能力將越來越強大。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