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曾來台旅遊」 與中研院淵源曝光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6日公布。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基金會官網)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6日公布。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基金會官網)

[周刊王CTWANT]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6日公布,獲獎者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中心研究者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麥克米倫(David? MacMillan)。二人最大貢獻是將「不對稱有機催化劑」的使用量降到極低,大幅增進合成藥物的相關研究,也大幅提升「不對稱有機催化劑」的應用性與效率。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6日公布。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基金會官網)
(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6日公布。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基金會官網)

SMC台灣科學媒體中心連續3天,召開諾貝爾獎專家講評線上記者會。6日的諾貝爾化學獎,由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榮傑代表說明。在學術研究之外,陳榮傑透露,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與中研院的淵源頗深,曾先後於2006年、2017年獲得中研院「周大紓先生紀念研討會」獎項;麥克米倫在2006年獲獎時曾發表演講,而李斯特是在2017年獲獎,陳榮傑於2017年負責接待李斯特,也在會後帶他到野柳旅遊。

陳榮傑首先指出,有機催化領域相關研究行之多年,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美國學者諾爾斯(William. S. Knowles)、夏普里斯(K. Barry Sharphess) 和日本學者野依良治(Ryoji Noyori)。這三位學者即是利用不對稱金屬催化劑進行反應。雖然早期利用不對稱有機金屬催化的方法效率比較好,但當時使用有機催化劑所需的量比較高,難以和有機金屬催化的方法競爭。

由於有機催化領域有很多人在做研究,陳榮傑認為,今年兩位得獎者發明了更有效率的有機催化劑,「比起先前的方法,可以減少100倍催化劑的量」,是為兩人研究最重要的貢獻。

陳榮傑提到,合成藥物時,金屬可能有毒,理想的狀況是不希望金屬參與在其中。這時若能使用純有機的催化劑,就能盡量避免金屬殘留。陳榮傑認為,得獎者的研究能精進使用催化劑的方法,也可改善藥物合成的精準度。

本身也是研究基礎化學的陳榮傑,看到兩位基礎研究學者獲獎,高興之餘,也提醒,從此次化學獎可以知道基礎研究的重要,也希望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在基礎研究上,提升研究能量。

原始連結

看更多 CTWANT 文章

《戲說台灣》徵臨演「10小時500元」 條件曝光網看傻:不能接受
遭網酸學歷低「不配讓我討厭」 楊超越高EQ回覆網讚爆:很大器
曾是趙麗穎御用替身 清純女星「趁她懷孕狂拍戲」從影子變大咖女神

更多政治相關新聞
陳柏惟被爆曾肇逃 藍:失格民代應下台
高鐵宜蘭選址爭議 蔡總統滅火
2022縣市長提名槓中央 綠常委籲蔡總統講明白
大新竹合併 徐國勇:八字沒有一撇
邱國正:從軍40年來最嚴峻情勢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