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臺灣海洋聯盟大會 11/7海大召開

海大與臺灣海洋聯盟(TOU)召集國內綠碳及藍碳專家於九月三十日召開碳權工作坊。(圖:海大提供)
海大與臺灣海洋聯盟(TOU)召集國內綠碳及藍碳專家於九月三十日召開碳權工作坊。(圖:海大提供)

▲海大與臺灣海洋聯盟(TOU)召集國內綠碳及藍碳專家於九月三十日召開碳權工作坊。(圖:海大提供)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下稱海大)與臺灣海洋聯盟(Taiwan Ocean Union,TOU)召集國內綠碳及藍碳專家於今(一一一)年九月三十日在海洋大學召開碳權工作坊,依循生態系脈絡,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為根基,清楚定義我國海洋碳匯及碳權範疇,且將持續與國內永續、藍碳、社會科學等專家學者共同研析推行藍碳碳匯量測方法學,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為基礎,以「國家海洋碳匯報告」作為此次工作坊長期行動目,並將在十一月七日於海大召開的「二○二二臺灣海洋聯盟大會」延續海洋藍碳行動方案。

海大指出,臺灣寶島四面環海,近十幾年科學家開始注意到,自然碳匯中海洋固碳功能不輸森林,這些深藏於紅樹林、海草床、鹽沼裡的碳,稱作「藍碳」。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二○二一年提出「全球能源部門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報告指出,至二○三○年減碳貢獻主要是來自目前市場上已有技術,但至二○五○年,將近一半減量是來自目前仍僅在示範或原型階段技術。而在國家發展委員會二○二二年三月三十日所提出「臺灣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提及布局具長期減碳潛力之「負碳技術」及「自然碳匯」,則為淨零目標的最後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