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內碳中和 逼著中國科技創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北京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長朱民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表示,「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歐洲約有60年過渡期(1990年至2050年),而中國要在30年時間裡完成,這種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中國面臨的問題是人均GDP正約1萬美元;從中等邁向高收入階段;經濟還會翻倍,須在經濟增長同時減少碳排放。

2020年9月,北京宣布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除時間緊迫外,朱民對澎湃新聞分析稱,歐洲國家邁向碳中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也與中國截然不同。「歐洲國家作碳中和時,人均GDP已經達到3萬到4萬美元左右。這種情況下,他們有兩個主要經濟特徵:一是服務業比重達到70%左右,工業消耗能源已經比較少了。二是經濟進入低增長,增速在2%至2.5%左右。」

中國面臨的則是:人均GDP在1萬美元左右;從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經濟還會翻倍,服務業和工業都仍處於增長通道,須在經濟增長同時減少碳排放。

「我們做過相關模型,預計2050年左右,中國經濟可能會翻番再翻番,我們對此有信心。但與此同時,一次能源消耗基本上要維持不變甚至下降。反過來說,要用1/4能源支撐經濟增長。」朱民說,這要求在現有基礎上大幅提高能源效率。作為化石能源的煤、油、氣占比會大幅度削減,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等清潔能源占據主導地位。

朱民認為,能源結構變化將根本改變經濟結構。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革命重塑中國經濟,也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他提出,碳中和背後的根本是科技創新。能耗量最大的工業、交通、建築部門都將被新技術改寫,「碳中和目標逼著我們走向科技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