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歲換跑道,之前努力都白費了?浪費 9 年人生,我換來的一堂課

文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齊立文

我常想,勵志書、名人故事之所以一直有賣點,其實是因為我們內心都有很多渴望(想變有錢、變厲害、變得與眾不同),但是我們同時又都很懶惰、沒有行動力,所以只能一直看著別人成功、看著別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心裡持續地羨慕著別人、厭惡著現況,自己卻一直停在原地不動。

不要一直停在原地,羨慕別人的改變

看別人辭職了,覺得好羨慕;聽到別人去環遊世界,就說好想要;看別人去創業、寫小說、當廚師、做甜點,甚至是天天躺在家裡,什麼都不做,反正只要是別人的生活有了改變,而你自己還困在原來的牢籠(通常是一份不喜歡的工作)裡,你就會說,「好好喔。」

你覺得別人敢改變,「好好喔」,為什麼不是你來讓別人覺得「好好喔」?你有什麼好怕的?

如果你現在「高不成、低不就」,你有什麼好損失的?頂多換個地方成就低落而已,說不定還有機會開心一點!

如果你現在「功成名就」,你就那麼沒自信,覺得自己換個地方,就沒辦法繼續飛黃騰達?如果是,那你現在的成就也很可能只是一時、一地而已。

當然,如果你現在很好,對自己擁有的一切都很滿意,那你大概也不會羨慕別人的一舉一動。

在想可惜的當下,人生就輸了

在《大前研一決斷聖經》這本書裡,我覺得這位現年 74 歲的日本知名企管顧問,他在年輕時的轉職經歷,應該可以給一些不喜歡現況,卻又因為一些莫名的包袱而動彈不得的人,一些觀念上的參考、一些行動的燃料。

大前研一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博士,回日本後,進到大公司日立製作所當核子反應爐工程師。到了大概 28 歲的時候,他遞辭呈了!理由是他頓悟到之前設定的目標,根本錯得一塌糊塗,白白耗去了人生的 20 歲~30 歲的時間。

旁人說,「就這麼做下去,應該就能獲得不錯的地位或收入吧!」「好不容易在 MIT 拿到博士,這種時候辭職很可惜啊。」

大前卻是這樣對自己說的:「我才 28 歲,怎麼可能有什麼事情是可惜的呢?就算攻讀核能的 9 年都白費了,也絕對能夠重新來過。」

注意!做了這個決定之後,要有決心,沒有「但是」。也就是說,絕對不能有「萬一怎麼樣,再回頭就好」的僥倖心理。

大前說,「我的生活之道有一個特徵,⋯⋯一路走來總是按下全數刪除鍵。在想可惜的當下,人生就輸了。」

拚命用功苦讀,就這麼單純

離開了大公司、脫離了看似順遂的道路,大前研一因為人力仲介的推薦,誤打誤撞地去敲了下一道門:企管顧問公司麥肯錫,而「大門的背後,是我完全沒有經驗的商務世界。」

因為沒有相關經驗,所以他其實是驚險錄取;雖然是博士,但是跨入了一個全新領域,他還曾經被罵成「公乳牛的乳房」(不像母乳牛可以分泌牛奶)。

怎麼辦?「我對於經營,當初是決定從零學起。我那時候的做法,是寫出不懂的事情,思考怎麼樣才能搞懂得解決途徑,然後拚命用功苦讀,就是這麼單純而已。」

反正公司裡有很豐富的資料庫,上班時跟同事學、客戶學,下了班後就自己研讀過去的案例。

而且,沒轉行,可能還覺得企管顧問好像都很厲害,「入行之後發現,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因為「人生呢,只要是自己覺得不懂的,別人也不會懂。既然如此,早點察覺自己不懂就是贏家」,而「當所有的人都在摸索,盡早開始思考研究的人就會成為贏家。」

最後,大前研一在麥肯錫待超過 20 年,當上東京分公司社長,也是在這段期間,他成為「世界級的暢銷書作家」「世界級的策略專家」。

想做的時候,就是最佳時機

《大前研一決斷聖經》是從大前的數十本著作裡,挑出 88 句名言,做為經營、工作和人生的參考。說來矛盾,令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句,反而是一句絕對不能說的話:「『以後要⋯⋯』絕對是人生的禁忌句。」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都在做符合社會期待、父母規定、同儕壓力的事,彷彿自己都是身不由己,只能循著求學、就業、升官發財、結婚生子的既定道路,對於想做的事,就說「以後我要⋯⋯」。

對大前研一來說,

「人生本來就不存在被決定好的職涯規畫,這東西是要靠自己決定的。」「有時候,必須繞道而行,才能親身感受這個全球叢林。」

想做的事,現在就去做,「想做的時候,就是最佳時機。」 否則,你要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拿去做著「不是最想做的事、不痛不癢的事」嗎?

而你最想要做的事情、做起來會最開心的事,等到「以後再⋯⋯」會不會到時候你又不喜歡了、你也老到做不動了。

延伸閱讀
做別人都在做的事,也只能看別人成功!我從賈伯斯身上領悟的事

(本文出自《經理人月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