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被診斷出自閉症 美國三寶媽7個育兒方法更懂愛孩子、愛自己

美國Yahoo親子專欄作家,也是熱門親子平台「Big Little Feelings」創辦人、人際神經生物學(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兒童治療師馬戈林(Deena Margolin)在Podcast透露,自己35歲時被診斷患有輕度「第一級自閉症」(autism level 1),但卻成為她「人生最療癒的經驗之一」。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還將在夏天即將迎接第三胎的誕生,同時也是一位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t)媽媽(註)馬戈林分享了如何在確診自閉症下調整育兒方式,並希望這些經驗,讓各位父母了解: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優先位置,是多麼重要的一課

註:Neurodivergent(神經多樣性者) 是指大腦運作方式與多數人(神經典型者)不同,包含如自閉症、ADHD、閱讀障礙等狀態。這不是疾病或缺陷,而是一種大腦思考、感知與處理世界的多元方式。

35歲被診斷出自閉症,美國Yahoo親子專欄作家7個育兒方法更愛自己。示意圖:Getty image
35歲被診斷出自閉症,美國Yahoo親子專欄作家7個育兒方法更愛自己。示意圖:Getty image

馬戈林自述:有孩子之前,我的生活極度有規律

在我成為母親之前,生活極為規律,每天吃一樣的早餐、固定在海邊散步30分鐘並冥想,堅持每日行程,將身心健康擺在首位。因為透過例行公事,我才不會情緒崩潰、疲憊、倦怠,但有了孩子以後,一切天翻地覆。

多年來,雖然不斷尋求醫療幫助,但醫生總是說:「你還年輕、又健康,還有在運動,應該不至於這麼累呀。」但我總是全身酸痛,更覺得光是「活著」都很困難。直到最近,懷第三胎時,終於被診斷出罹患自閉症,我才發現,明亮的燈光、吵鬧的聲音甚至緊身的衣服,都會讓我的神經系統超負荷。

診斷的結果,讓我發現到自己的敏感體質,因此,如何避免刺激很重要。比如我受不了吵雜、人多的環境,所以到鄉村農田、兒童博物館、遊樂場時,會選在一開門或是人少的時段,這樣的環境讓我不過度焦慮,能夠專心陪伴孩子,如果人一多或變吵鬧時,就會離開。

神經多樣性者Neurodivergent) 家長的育兒方式

1. 設定「社交底線」

丈夫會帶孩子出席多數生日派對等場合,因為吵鬧、持續的聊天互動,都會徹底耗盡我的神經系統。我安排的親子聚會時間、地點都很固定,而且是自己可以應對的環境,如果當天真的很累,就會改期,參與的媽媽好友們也都非常理解,大家相互包容配合。

2. 刻意安排時間放空

雖然很喜歡與家人相處,但我也會安排一段時間讓自己恢復。比如帶孩子到某個時刻後,換丈夫接手,或趁孩子午睡時補眠;有時候大家會窩在一起看電視,我比較喜歡這種親密靜態的相處方式。

3. 不苛求家中整潔

大部分人不喜歡做家事,但對我而言,把髒衣服丟進洗衣籃、摺衣服、放回乾淨衣櫃,簡直是一場酷刑。有幫助的方法包括:

(A) 每天直接把髒衣服丟進洗衣機
(B) 由老公負責折衣服與收納
(C)採用所謂「身體倍增」法(body doubling):也就是有人陪著一起做,會讓我比較容易進入狀態,減少壓力。邀孩子或老公一起打掃,有陪伴者在,會比自己獨自完成輕鬆很多。這是一種針對執行功能障礙(executive functioning difficulties)特別有幫助的方法。

4. 留時間給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喜歡看F1賽車、研究健康與兒童發展、健身等,因此會刻意安排時間進行這些活動,來恢復活力,也能有效預防自閉倦怠。對一般人來說,休息可能是打起精神的方式,但對於神經多樣性者,有時候多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自己喜歡的,才會感覺內在被充電。

5. 在室內戴太陽眼鏡

我對於強烈的燈光非常敏感,比如百貨公司或超市那種,因此會戴太陽眼鏡,讓神經系統比較穩定、減少疲憊感。偶爾會有人覺得這樣很怪,但我只能學著不要去在意,選擇照顧自己而非注意別人的眼光。

6. 戴耳塞

像是去看比賽、帶孩子去遊樂場、車內有噪音或孩子哭鬧時,我會戴上耳塞,它不會讓人聽不見,但可以降低音量,就像是對神經系統「溫柔的抱抱」。讓我的身心更加穩定,以便處理孩子的情緒、享受育兒時光。

7. 穿「制服」

我的日常衣服很固定,基本上就那幾件,通常是全黑、柔軟無標籤、無接縫的材質,這樣能幫助我保持身心穩定。我很喜歡我的「制服」,也很自豪地穿著,完全不覺得有什麼不好。

「改變」讓我成為更好的父母

我的童年在一個充滿「吼叫」的家庭中度過,因此更不希望重蹈覆徹。所有的父母都很辛苦,都會情緒崩潰、會失控,這是人性的一部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暫停再出發,並修復與孩子的關係。

為了不讓吼叫變一種管教策略甚至日常,我也正在學習更加了解自己,當覺得不堪負荷時,我會暫停一下,說出自己的感受,可能像是:「寶貝們,聲音太大快受不了了,媽媽先戴上耳塞去休息一下,如果你們要找我,我就在這裡。」

當然,以上這段話不太可能用超溫柔的語氣說出來,畢竟已經快暴走。但學會擁抱自己敏感的特質,與其共處、而非硬撐,真的讓我失控的次數變少,我也為這段學習旅程心懷感激。

父母也要學會「接受自己」,不必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完全接納自己」,並重新定義所謂的「治癒」(healing)。也許我們一直被這種觀念制約:治癒是不斷的自我修行、提升,要做更多、感覺更少、「變得更好」。但假如最徹底的治癒,不是變成一個全新的人,而是「回到本來的樣子」,那個尚未被社會壓抑、捶打的自己。

治癒或許不是咬牙硬撐,而是被溫柔傾聽,擁抱自己與眾不同的部分,允許不符合社會規範部分的存在,打造一種最符合自己節奏、神經系統的生活方式,而非勉強討好所有人。

這指的是,不需要做「最好的」自己,而是反樸歸真,相信你「已經夠好了」,這才是真正的改變。

編譯:顧佳欣

審稿編輯:黃婉婷

原文:At 35, I was diagnosed with autism. Here are the 7 ways it's changed how I 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