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新風向| 中國創投紅利已結束?不,我們認為更大的創新機遇才只是剛剛開始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站在2021年,有人哀嘆說一個時代已經過去,世界缺乏新的機會。

中國創投紅利已結束?

不,我們認為,更大的創新機遇才只是剛剛開始。

這就像2011年,BAT三足鼎立,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沒有突破巨頭封鎖的創業機會。

那一年,1月21日,騰訊微信上線,激戰米聊、盛大Kiki;3月4日,美團正式發布移動端APP,這一天正是美團網上線一周年;同月,快手創立,那時這還只是創始人程一笑個人開發的GIF動圖製作軟件;8月16日,小米手機發布,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營銷策略做硬件;年底,張一鳴辭九九房CEO,醞釀今日頭條;12月16日,曾毓群在福建寧德成立了寧德時代,研發三元鋰電池……

那時,這些即將改變未來的火花還不起眼。十年時間,他們成為了中國最為閃耀的商業新星。

如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新經濟的新趨勢正悄無聲息的萌芽。在未來,這些萌芽很可能還蘊藏著巨變的力量。或許,這正是對那些持悲觀論者的有力反擊:中國的商業創新從未停下腳步,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

一、“能量+信息”是人類社會發展最主要的動力

如同《大歷史》一書所指出的:人類社會發展核心永遠是能量和信息的組合,任何一個複雜體系,最終都是能量+信息,產生熵減,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減熵行為。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不斷加速能量轉化效率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提高信息密度的歷史。用更少的能源,通過更高效的信息傳播,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簡單來看,前兩次工業革命主要是提升了能量轉化效率。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提升了信息的傳播效率。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的繁榮,依託的是信息傳播效率提升。2020年,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全球數字化提速,一切商業行為都朝著在線化演進。

而在當下,能源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重大創新與突破,超級電氣化成為必然趨勢。

1、清潔能源革命

人類社會能量的來源均是太陽核聚變。農業社會是直接利用太陽能,工業時代是利用漫長歷史儲存的太陽能——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通過機械做功,轉化為電能,電能驅動電機實現控制。當前的信息化,主要依賴於電能,背後都是化石能源的支撐。

以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能源是人類社會運行的重要動力,是人類社會運行的“工業血液”,是國際政治鬥爭的重要籌碼與焦點。2019年,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就已經在5億噸左右,每年經濟投入在萬億人民幣以上。

以光伏、風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則被認為是新時代的“石油”。直接的體現是,2020年中國向全世界宣布所謂的30-60目標——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新的能源革命,有賴於能源成本的價格大幅降低,供給大幅提升。

《詳解| 美國風電、光伏成本低於火電》一文指出,在美國,風電、光伏成本低於火電,其中,陸上風電最低已經達到0.20元/千瓦時;光伏系統中,薄膜大型集中電站的最低成本達到了0.25元/千瓦時,比晶矽光伏電站的0.28元/千瓦時還要低。作為對比,煤電成本為60-143美元/兆瓦時,約合人民幣0.42-0.99元/千瓦時。

而隨著中國能源企業的探索,風電、光伏、水電等清潔能源不斷降低,已逐漸接近火電發電。去年光伏已經達到火電成本,消息振奮行業,隆基股份股價上漲5倍左右。

能源轉化成本降低的同時,能量轉化效率更高的技術也在不斷被研發。這其中,技術上具有代表性的是俗稱“人造太陽”的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這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被認為是能在更大程度上解決人類能源問題。這一領域,加拿大General Fusion、美國Tri Alpha、美國Helion Energy、英國Tokamak Energy等創業公司,目標都是找到可行方案。華裔物理科學家黃耀輝於2016年創辦Alpha Ring International(首環國際)。

可再生能源+特高壓傳輸+儲能,是一套整體的能源解決方案,技術日漸成熟,成本逐步降低。

在中國,80%以上的能源資源分佈在西部、北部,相距東中部負荷中心約1000到4000千米。為解決能源分佈不均,中國開始苦心專研特高壓技術。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建成“14交16直”,在建“2交3直”共35個特高壓工程,在運在建特高壓線路總長度4.8萬公里,同時在巴西應用落地。

儲能的創新與進展不斷湧現。

根據《2021年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191.1GW,其中,抽水蓄能累計裝機172.5GW,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14.2GW。電化學儲能和鋰離子電池的累計規模均首次突破10GW大關。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下半年,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規模再次刷新單年新增規模紀錄,達到4.7GW。當前,中國、美國和歐洲佔據2020年全球儲能市場主導地位,三者合計佔全球新增投運總規模的86%,並且各自新增投運規模均突破GW大關。

儲能技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新興能源發電隨機性、波動性問題,可以幫助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平滑輸出。2020年,國內與儲能相關的投融資金額約在74億元左右。

儲能領域裡,液態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到了300Wh/kg,已達到極限。固態電池被認為是突破1000公里續航的重要技術方向。近年來,Solid正在生產330Wh/kg、20Ah、多層全固態電池,QuantumScape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達到350Wh/kg,經受了-30攝氏度的考驗。現在,這些公司正在突破大規模生產。

氫燃料電池的呼聲高漲。氫燃料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超過350Wh/kg,超越鋰電池。但當前,氫燃料電池告別替補,還需要從制氫、運氫、加氫、用氫等全產業鏈進行成本優化。

新的能源革命,背後是國際大國爭奪下一個能源時代話語權的明爭暗戰。這場不能缺席的能源戰爭裡,醞釀著下一個時代的中石油、中石化。

2、超級電氣化

與能源革命同步進行的是一場全面的超級電氣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有時被稱為電氣革命,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組合改變了工業社會組織生產的方式,生產可以脫離能源地點的限制,從而貼近原材料、勞動力或者市場佈局,提升利潤率。

電氣化極大改變了人們交通和通訊的方式,電報、無線電為代表的通信進步,和以輪船和飛機為代表的交通提速,提升了信息的傳播效率。全球範圍內的信息傳播第一次可以做到小時級別。電氣化的浪潮下,美國、德國迅速進入世界工業強國行列,憑藉技術實力,誕生了諸如西門子、GE、福特等全球知名的商業巨頭。

而在當下,一場新的電氣化浪潮正在席捲全球。

那些仍在使用化石燃料的行業,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採用電動化。如果說第二次工業革命,將商業與能源所在地分離;這一次的電氣化,則是將能源實時化,供能無處不在。

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典型代表,使用內燃機的汽車正被挑戰統治地位。ev volumes報導稱,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324萬輛(上一年的銷量為226萬輛)。

這種普及速度的背後,是電池技術的成熟與成本下滑。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鋰電池的成本下降了近85%,2011年是3800元/Kwh,2020年下降到578元/Kwh。與此同時,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提升了近3倍,2011年是80wh/kg,2020年上升到270wh/kg。得益於電池成本的急速下降,大多數汽車製造商預計,目前比燃油車更昂貴的電動汽車,在未來5年內的製造成本將與之持平。相對激進的通用計劃2035年在全球範圍內逐步淘汰燃油汽車。

事實上,即使是動力要求高的飛機,也正電動化。2020年,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宣布,特斯拉正在推進飛機的電動化。他認為,電池做到400Wh/kg時,飛機的續航將超過1000英里,460Wh/kg時續航將達到2000英里。當然,當前電力推進裝置的推進功率範圍仍限制在300kW/kg,還只適應於小型私人飛機。而在近期,包括Lilium、Kitty Hawk、Terrafugia等在內的多家公司已經展示了1-6人的電動載人飛機。

樂觀的行業預期是,到2025年,儲能技術的快速進步,就足以滿足中程電動飛機發展的需求。事實上,這個領域已經湧入不少參與者。2020年9月份,空客宣布將在五年內推出商業上可行的氫動力概念飛機。由空客前高管Paul Eremenko創立的初創企業Universal Hydrogen,已經在研究電動航空機場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場超級電氣化的浪潮裡,亞洲公司的作用不斷提升。電池製造目前由亞洲國家和公司主導,近65%的鋰離子電池來自中國。相比之下,當下,還沒有任何國家的原油產量超過全球的20%。低成本、高可靠的提升能量密度永無止境。而這也將成為中國公司的百年一遇的重要機遇。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化,主要體現是電機,控制仍是機械控制。而隨著機器智能相關技術的普及,萬物互聯智能的需求下,電控的需求則會進一步提升。大眾對於電控的關注,伴隨汽車自動駕駛升溫。當這個高速移動的龐然大物被機器智能驅動,只有電控才能實現高精度的控制。在新能源車電池熱管理這樣的小方向上,電控也正逐步應用。

電池+電機+電控將成為這次電氣化的重要體現。

3、無限拓展人類能源邊界,商業航天、商業海洋快速發展

人類的能源來自於太陽核聚變,廣闊的太陽系裡還遍布著能源。航天是人類拓展能源與資源的重要探索。

在中國,始於2015年的商業航天創業,正進入加速競爭的新階段。進入2021年,多家火箭公司已經完成或者即將完成新一輪融資。背後的邏輯則是火箭是進入太空的唯一交通工具。

賽道上多家知名公司已經成立超過5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2021年,中國版的SpaceX和BlueOrigin們也需要驗證液體火箭發動機及產品。對標當年SpaceX的估值曲線,驗證大推力液體發動機,是衝擊百億人民幣估值的關鍵。航天,承載著人類“衝出地球搖籃”的夢想,也是大國博弈的重要戰場。隨著諸如SpaceX、Starlink等商業航天攪局者進入太空,國際之間的競爭還將更加激烈。這是一個中國不會踏空的領域。當下的競爭格局,使得包括火箭、衛星在內的商業航天公司將獲得更多的助力。

行業普遍的共識是航天的地面應用依賴於衛星數據,衛星數據會越來越廉價、易得。現在,整個航天產業鏈仍受限於需求不明朗。歷史上,GPS免費開放,帶動了基於LBS的應用大爆發。隨著小衛星星座不斷建設,行業等待新的應用增長點。

與商業航天類似,商業海洋不僅僅是新的資源增量,擁有豐富的物質和能量資源,更是國際大國的必爭之地,是各國戰略利益競爭的製高點。

我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和1.8萬千米大陸岸線,擁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安全和發展利益。

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加強海洋科技研發,多項海洋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深海方面,首艘萬米級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海洋船舶研發方面,17.4萬方液化天然氣(LNG)船、9.3萬方全冷式超大型液化石油氣船(VLGC)等實現批量接單。海水利用方面,開展了100萬平方米超濾、納濾及反滲透膜規模化示範應用,形成了5千噸/年海水冷卻塔塔心構建加工製造能力。海上風電機組研發方面,國內首台自主知識產權8MW海上風電機組安裝成功,10MW海上風電葉片進入量產階段。

成為海洋強國的路上,不僅需要技術鋪路,也需要海洋經濟護航。

近年來,行業也湧現了一批創業公司。比如,根據公開信息,“海燕”萬米級水下滑翔機成功應用於深海觀測領域,寧波博海深衡研發實時三維成像聲納技術及相關產品,海之星智能化巡檢機器人可實現毫米級以內分辨率。而在國際上,2020年無人船管理公司Massterly將為ASKO運營兩艘零排放無人船。

4、數字化一切,一切商業行為皆可在線化

基於《大歷史》一書的觀點,陸奇認為,這個時代創造財富的核心是通過數字化加上新的能源,應用新的技術,來快速地組合資源創造財富。當下市值最高的公司都是數字化驅動的公司。核心就在於數字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用一部分的能量,通過大規模地資源組合來滿足人的需求,從而大大加快創造財富的速度。

2020年,一場全球規模的大疫情,無形中加速了全球數字化的進程,“商業行為線上化”的進程明顯加速,從而將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密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般來說,商業可以抽象理解為以買賣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經濟活動。互聯網在中國發展至今,已經完成了信息線上化、商品線上化、金融線上化、部分服務線上化,此次疫情進一步加速了“商業行為線上化”。

以往,諸如辦公、教育還只能在個別場景中實現線上化,此次疫情倒逼這些領域更多場景線上化。視頻會議是最具代表性的場景,疫情中,約有兩億中國人嘗試過視頻會議,這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出行、差旅等場景。疫情期間,部分面試行為也被搬到線上,諸如HireVue等創業公司也獲得了快速發展。BOSS直聘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後10天視頻面試次數是19年秋招旺季首周的20倍,在線教育是比較集中採用視頻面試的行業雇主。

未來更多的商業行為還將在線化。而這也會不可避免的影響到傳統的商業行為。

舉例來說,當下被大量討論的電子發票對順豐快遞業務的影響,即是這樣的體現。整個中國每年大概會開出幾十億張發票、6億份勞動合同,數目如此龐大的“紙張”部分變成了電子化,會影響順豐的部分單量。根據行業的信息,使用電子合同,合同管理成本有效降低95%,其中每年節省人力成本上百萬元、每份合同快遞成本平均節省15元、打印存儲成本接近為0。

工業生產也正在線上化。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場景是遠程挖礦,2020年,國內多個地區試點了5G遠程挖掘機。2011年,“數字孿生”在美國被提出,它描繪了這樣一幅具有想像力的圖景:未來,任何真實世界中存在的事物都將數字化。隨著5G的普及,工業物聯網加速落地,這一願景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 當一切商業行為線上化,一大優勢在於有可能實現規模效應甚至網絡效應,大量的資金投入將有助於頭部玩家“閃電式擴張”,建立行業壁壘,“贏家通吃”。

5、算力需求大爆發

移動互聯網將普通信息的傳播能力提升至毫秒級。但當一切商業行為在線化,後台需要更強大的算力來進行高密度信息快速處理。

隨著無人駕駛、邊緣智能、智慧城市等蓬勃發展,對算力的需求日益迫切。以無人駕駛為例,因此車內部署了大量傳感器,且需要實時計算這些複雜的異構數據,並給出可靠的決策依據,有人測算,自動泊車功能就需要100 TOPS性能;完全自動駕駛,必須有500 TOPS以上的算力支持才行。作為對比,駕駛員監測功能只需要10 TOPS的算力即可處理。

算力的需求同樣從邊端爆發。邊緣智能時代,任何一個智能設備都可能是一個“數據中心”,很可能在一個芯片上實現連接,傳感,存儲和計算的功能。

雖然當前單位面積的算力成本大幅下降。但在未來,仍需要更強大的算力。量子計算、人工智能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算力突破方式。前者,提高了算力本身,後者,則希望改變計算的方式,降低信息處理的速度。

2012年開始,以歐美大國為代表,全球加大了量子科技產業的投入。近兩年來,全球量子科技尤其是在量子計算方向,都取得了“量子優越性”的技術突破,比如,Google於2018年發布了72比特計算系統,IBM 2020年發布了75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國內,本源量子、國盾量子、國儀量子等公司也在技術上取得突破。當前,量子計算仍存在諸多技術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產業配套難題,需要持續的技術投入、人才培養、生態建設。但在大國博弈的格局中,在軍用研究的推動下,仍被認為是算力的顛覆式創新。

可以看到,為解決算力爆發需求,除了利用人工智能等軟件算法技術加強信息處理的效率,創新的半導體材料、技術也在被研發、利用。前沿領域研究不斷提升的計算需求,也在倒逼計算技術尋求新的突破。量子計算、類腦計算、光計算等先進計算技術正在醞釀之中。

《未來芯片技術發展態勢分析》一文,借鑒Garter技術成熟度曲線工具包,分析了各類半導體新技術的研發和進展階段。文章認為,阻性存儲器、深度神經網絡專用芯片、量子計算、矽基氮化鎵晶體管、石墨烯、碳納米管、碳化矽晶體管、碳納米管存儲器,這些技術獲得了媒體和風險投資的廣泛關注,並在少量關鍵用戶中投入初期應用。諸如氧化鎵晶體管、神經形態硬件、下一代晶體管(如納米線場效應晶體管、碳納米管晶體管、2D單分子膜晶體管等)等技術逐漸萌芽被關注。相比之下,存內計算等技術經歷了低估,正處於復蘇期,有望在2~5年內成為主流應用。

而在當下,最為現實的問題卻是“缺芯”。

疫情爆發後,全球晶圓備貨驟減。下游需求井噴,供不應求不斷加劇。行業的普遍共識是,“缺芯”會持續半年到一年,也就是說,最早今年下半年、最遲明年年初,缺貨漲價潮就會相對平息。但在當下,隨著芯片價格持續走高,終端產品成本走高且緊缺。大浪淘沙,能夠經受洗禮存活下來的公司也將迎來更大轉機。

二、科技和資本是推動新經濟的兩大重要力量

科技和資本是直接推動新經濟的兩大重要力量。

過去十年,移動和資本推動,中國新經濟快速狂奔。中國的經濟總量增長了2.5倍,網民數量增長了2.5倍。誕生於此的超級公司也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速度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世界500強(2019)的名單裡,中國公司的數量從2008年的35家增加到119家——這一數量與美國已不分伯仲。在互聯網領域,騰訊、阿里巴巴闖進了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之列,後來者字節跳動、美團、小米、拼多多等已堪稱小型巨無霸。

科技與資本驅動下的創業故事還在繼續。

當下,新造車運動浩浩蕩盪,知名互聯網公司已經悉數入局,產業鏈高度複雜、資金需求大的汽車行業,正掀起第二次“百車大戰”。自主可控趨勢下,國產芯片融資額頻頻刷新一級市場融資歷史,一年內GPU初創公司璧仞科技募資47億元人民幣,友商摩爾線程成立百天即完成數十億元融資。時下正酣的消費領域,橫空出世了新潮奪目的明星品牌:狂奔3年的完美日記上市,新式茶飲喜茶的投後估值已達160億人民幣,被年輕人反复提及的元気森林也即將完成一輪大額融資。長青的醫療健康領域也是大額融資頻發,企鵝杏仁A輪融資2.5億美元後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華大智造三個月完成了20億美元的高額融資。

科技與資本的新趨勢下,也將形成新的商業格局。

6、2017年開始的上市潮正改寫當下的商業競爭格局

從2017年開始的上市潮,如今正在改寫行業格局。

2017年下半年開始。從以趣店、樂信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領域,以虎牙、B站、愛奇藝為代表的視頻行業,及以尚德、樸新等為代表的教育行業,都曾在一段時間裡集中登陸資本市場。2018年,全年共有321家公司成功實現IPO,219家選擇了美股、港股等境外市場。2019年,超過373家中國公司IPO。2020年共有565家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IPO,同比增長51.47%,同時,IPO規模也創下十年來最高,募資總額8607億元,這是繼2017年IPO熱潮後再一次爆發。

上市潮出現,一是因為,2017年資管新規推出、結構性去槓桿等原因導致創業公司在國內一級市場遭遇融資困難,激發了向二級市場公開募股融資的強烈意願。二是,2020年二級市場的寬鬆環境、科創板的造富能力,吸引了不少原本還沒有計劃IPO的公司。三是,2013-2014年VC2.0浪潮中成立的大量人民幣、美元基金已走完投資期,進入退出期,募資壓力下,投資人們亟需一張好看的“退出成績單”以吸引LP們的信賴。

這場上市潮,如今正在改寫行業格局。

已經上市公司有更多融資手段,加速行業競爭。舉例來看,一級市場一輪募資往往需要數月到一年完成;極端情況下,二級市場增發僅需要一天。去年持續高漲的資本市場,成功上市的公司獲得了品牌溢價、低成本資金、外界資源,競爭策略更靈活。以掃地機器人領域為例,科沃斯、石頭相繼上市,品牌價值提升的同時,也加強了市場教育投入。曾經年收入在億元以上的掃地機器人公司,不得不紛紛啟動融資,儲備資金,防止出局。

2020年,資本市場熱情,已經上市的公司中,公司與CEO賬面資產增值,開始進行併購。去年,率先成為千億市值SAAS公司的有贊,併購了電商直播購物平台愛逛。在美國上市的聲網收購了環信,講了中國版Twilio的故事。高市值,公司在換股交易時,實際支付的成本更低。熱門公司併購後,很可能會提振股價。事實上,這也是上市公司常用的業務拓展方式和市值維護手段。2014、2015年高槓桿那個時期,中國3000家上市企業裡面大概有超過2700家都投資或者併購過公司。

隨著流量和獲客成本高企,不少企業陷入瓶頸,就算再堅持下去也未必會有更驚豔的業績。創業者開始發行,不如借助巨頭力量獲取進一步發展的動力。當然,並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享受資本紅利。缺少交易的流動性,公司上市就變得意義不大。一些投資人、CEO都開始接受上市以外的退出途徑,併購成為新的選擇。

根據鯨準數據,2015-2019年間一級市場發生了超過4.6萬起投資。而2019年能成功IPO(包括美股、港股、A股等)的企業不過400家。這意味著,未來更多公司不得不通過併購退出。

7、企業與用戶關係重塑:賺用戶錢→ 補貼用戶→ 送用戶股權

商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們在滿足別人需求的同時,自己也賺到了錢。

但在互聯網時代,遊戲規則發生了改變。以360為代表的公司,通過免費模式,高速增長。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的模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為常態。普遍的商業策略是,先做大用戶量,增強網絡效應,然後再考慮通過廣告、遊戲、電商等模式變現。

從O2O開始,競爭加速。開弓沒有回頭箭,誰先收手誰就會失去市場,補貼從那時開始盛行。到了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買不起流量,每一天都是事創業公司關生死存亡,瘋狂補貼燒錢幾乎出現在每一個領域,共享充電寶成了倖存者遊戲,火拼混戰,燒錢百億;火熱的在線教育,獲客成本可高達上萬元,瘋狂內捲;新品牌大躍進,背後是千億資本支持。

一種暢想是,在未來,企業想要獲得大量客戶,可能還需要補貼用戶“股權”。

Token獎勵的出現,增強了用戶利益與公司利益的動態一致性。傳統公司很難將自己的股權直接用於支付商業活動,但藉助於Token,則有可能實現更靈活的動態激勵。Token不一定是唯一或者最好的工具,但隨著供給過剩,這種激勵或會成為一種新的思路。

8、科技投入持續走高,政府入局,大廠抱團

當線上流量紅利基本耗盡,互聯網用戶的增速放緩;當線下人口紅利快速消失,勞動力成本迅速提升;當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經濟結構正在不斷優化;當模式創新帶來的降維攻擊已成過去,創新缺少系統性紅利主題, 新科技成了創投領域的新風口。

中國技術創業投資從2016年加速。但時間發展至今,一個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是,很多在當時被寄予厚望的科技,仍然受限於居高不下的成本,無法實現正向投入產出比。以這一波技術創業中最受矚目的人工智能為例,賽道知名公司普遍面臨大量虧損。當下,多家AI公司上市受阻。這些公司是代表未來、有科技實力的公司。但受制於高研發投入、不明朗的下游需求,普遍沒有辦法達到產出與投入之間的平衡。

而那些被認為會改變未來的科技,諸如量子計算、自動駕駛、5G、商業航天、小型核聚變等,成本只會更加高昂。

以5G為例,僅計算基站建設成本,2020年三大運營商5G開支超千億。根據財報數據,截至2020年底,三大運營商5G建設累計投資1757億元,共建成5G基站77萬個,折合每個基站成本在23萬元左右,其中一個5G基站的覆蓋範圍約250米左右,是4G基站的1/4左右。2021年仍是三大運營商5G投資建設高峰期,三大運營商5G投資1847億元左右。如果要將5G建設成普惠型通信基礎設施,投入巨大。

再以自動駕駛為例,Google Waymo 在2015年時就已經燒掉了11億美元,現在每年的投入至少超過10億美元。2019年時,Uber的自動駕駛部門Uber ATG每月花費兩千萬美元,從2015年到2019年,Uber的自動駕駛業務花費已超過9億美元。2018年,被通用汽車收購的Cruise,花費了7.28億美元。根據業內人士推斷,一個有一定規模的測試車隊,每天的運營成本就在百萬美元以上;在中國一個新興城市,車路協調道路建設的成本在1公里百萬元投入以上。但即使如此高昂的投入,完全無人的自動駕駛也很難在短期內實現。

面對自動駕駛碎鈔機,知名廠商不得不抱團取暖。以自動駕駛為例,本田向通用旗下Cruise注資高達27.5億美元;豐田汽車投資Uber ATG;大眾汽車計劃投資waymo。在國內,Momenta獲由上汽集團參與的5億美元C輪融資,資方同時包括中、日、德三國汽車業巨頭。

在5G領域,國內四大運營商中,移動與廣電結盟,聯通與電信共建共享,大幅降低投資。有數據顯示,通過共建共享,聯通電信約節省600億元人民幣投資。

對於商業公司來說,即使可以放棄短期利益,最終還是要考慮長期收益。面對昂貴的投資、不確定的回報,政府也成為了重要的參與者,尤其是在中國不能踏空的科技領域。二戰後,美國建立了國家支持的實驗室。現在,政府還將更深入的參與其中。以自動駕駛為例,在國內,多家自動駕駛的公司不僅得到了政府資助、政府基金投資,也得到了政府訂單。以量子計算為例,多家公司的訂單主要來自於軍方、政府、科研院所、國企、央企及相關投資方。

三、人口影響需求,需求決定供給,降維打擊常態化

人口的規模、結構及變化是影響商業機會最重要的原因。

簡單來看,人口決定了勞動力市場、消費市場。這意味著,人口影響了商業的需求、供給兩端。需求影響供給。這意味著,人口最終會影響消費結構,並間接影響產業結構。

人口屬性(如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出生率、死亡率等)變化催生商業機會。大的商業機會往往是建立在區域內大規模同質化人口的基礎上。同質化的人口主要來自區域內的新生人口、大規模遷移的新增人口。這兩類人群是最明顯的同質化人口,有共同的時代烙印,有相近的思想、價值觀、文化、行為方式等,是產生商品和服務品牌的重要基礎。

歷史上,能夠成功做大的企業,往往是抓住了流量便宜的紅利。90年代興起的消費公司,抓住了線下商超流量的紅利;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公司,多少抓住了智能手機快速普及帶來的線上流量紅利。

但,當前,主流人群,線上流量紅利基本耗盡,線下流量紅利也被開發殆盡,尋找流量窪地,是當務之急。

9、商業在下沉:消費之外,企服也在下沉

創新總是從極客人群、高消費人群起步。但商業上能做大的公司,往往都是服務於最廣大人民群眾的。

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在下沉市場,這裡成長起來了拼多多、趣頭條等公司。而現在這樣的趨勢,同樣發生在企業服務賽道,一場並不明目張膽的下沉市場搶奪戰正在進行中。

去年,完美世界發布完美郵箱,通過郵箱的形式可以完成非公司形態的協同辦公流程;金山文檔在疫情后發現其用戶中60%是來自傳統製造業、電商;創業公司飛任務、吉工家明確要服務從建築/製造業工人群體為主的B端市場;雲計算廠商Ucloud開始服務鄉縣政府;華為中國政企已經開啟多年“地市下沉”戰略;無代碼領域熱鬧不斷,BI廠商帆軟發布無代碼產品簡道云,容聯七陌有MoPower,低代碼廠商奧哲也發布無代碼新品;2021年4月,用友旗下專做下沉市場小微企業的暢捷通計劃赴A股上市; 2021年1月14日和15日,阿里釘釘和騰訊雲開發分別發布了新版本的低代碼開發工具,通過拖拽等形式實現創建流程,使用範圍將進一步下沉。

屬於不同的賽道,運用了不同的技術,觸達了不同的人群,但其共性在於,他們瞄準了同一塊土地——企服下沉市場。

樂觀的前景吸引了資本的青睞。自2020年,treelab、黑帕雲等通過無代碼進行流程/系統搭建的工具相繼獲得融資;藍領人才服務商優藍國際、藍領用工平台馬上報到、勞動力管理服務商蓋雅工場靈活用工服務平台中服雲等圍繞藍領用工的企業也相繼在同年獲得融資。

這與消費搶奪下沉市場類似,都是希望搶奪大量未開發人群。

其實,下沉市場根本不應該稱之為“下沉市場”,應該稱之為“主流市場”。其所代表的趨勢也不是“消費下降”,而是“消費升級”,即收入更低的群體開始學會“花錢”,對應到To B 就是學會“採購”。

拼多多的下沉市場,是指三四線城市中收入偏低的消費群體。全國月收入低於5000元人口的佔總人口70%,是實打實的“主流市場”(2020年數據)。與之對應的,這些70%月收入低於5000元的人口,其工作的企業一般也涵蓋在我們所定義的下沉市場裡。類比一下,70%是“企服下沉市場”。這意味著服務下沉市場的企服公司有機會服務70%的用戶群,是目前30%人群的兩倍還多。巨大的市場就代表著巨大的誘惑。

其次,智能手機的普及為數字化滲透提供了可能。

2015年前後,4G普及,移動互聯網井噴:中國的網民規模已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9個百分點;農村網民規模達1.95億,城鎮網民共4.93億。這時的網絡、電商已經滲透到了下沉市場,但是專門服務下沉市場的電商平台拼多多剛剛成立。在企服的下沉市場,可以說人人會用手機。

最後,但看在企業服務賽道,下沉市場的門檻更低,這對於新玩家來說是重大利好。

以無代碼技術為例,其技術門檻並不高,這就使得廠商的試錯成本極低;並且,由於服務的對像多是小微企業、傳統企業、長尾企業,其特點是售賣標品,無需像服務中高端市場的廠商一樣針對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制定解決方案,邊際成本低。這是在科技創業裡的小成本製作、輕資產模式。

這樣看來,下沉市場自然會吸引一票玩家入場。

10、全領域出海跨境

2020年,SHEIN和安克的發光發熱,讓不少跨境電商從業者看到了一個比代工貼牌和低價賣貨具備更高溢價空間的新機會——品牌出海。

品牌方,國貨美妝品牌完美日記今年在東南亞電視平台Shopee的雙11大促活動中,獲得馬來西亞全站彩妝類目第一和跨境美妝品牌榜第一;元氣森林于8月通過新加坡健康促進局(HPB)認證,獲得新加坡HCS健康優選標識,進入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內衣品牌neiwai內外今年針對美國市場建立了自己的獨立站。過去是華為、小米等大品牌都在海外尋求增量,而如今更多創業公司加入這個浪潮。

投資人們也馬不停蹄開始尋找下一個SHEIN和安克。去年7月,原車好多集團聯合創始人兼CTO張小沛選擇了類似SHEIN的快時尚出海品牌作為創業方向,並已獲得約3000萬美元天使輪投資;9月,衣二三原COO王琛也進入這個賽道,公司還未註冊就獲得了來自矽谷A16Z、IDG資本、德迅投資等機構的近千萬美元融資;10月,消費電子出海品牌萬拓科創獲紅杉3億元A輪投資,其投影儀產品銷量連續24個月排名Amazon(北美)第一,連續三年銷售額複合增長率超400%;11月,潮牌服裝出海品牌TAKA Original獲得千萬元天使輪投資,已通過自建站進入歐洲、美洲、亞洲的多個國家。

這也在情理之中。中國有全球最好的供應鏈能力,可以同時保證價格和品質;國內企業具備正向研發能力,在大量領域掌握研發原理;經過幾十年的積累,中國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在非高科技領域基本已不會再被"卡脖子";加入WTO後,中國與世界接軌,培養了具備全球銷售能力的人才梯隊;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企業懂得如何積累品牌。

此外,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快速赶超,中美成為最重要的移動互聯網市場。中國市場的激勵競爭,貼身肉搏戰下,優勝的企業積累了電商運營致勝的寶貴經驗。當中國公司把這樣肉搏競爭中積累的經驗運用在海外市場,其價值逐漸顯現。

在未來,更多的中國企業還將成為國際化公司。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