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口擠一張床 小姊妹等十年有房間了

記者張雅筑/雲林報導

屋瓦早已殘破不堪的老舊平房,一間房間和一間客廳兼書房再兼飯廳的空間,很難想像連衛浴都沒有,但這約10坪的大小就是劉家姊妹的棲身之處,一家四口全擠在這狹小、擁擠的環境裡。親友看到就讀高中的兩姊妹生活環境艱苦,別說是自己的房間,連張自己的床也沒有,讓人相當不捨,於是協助通報相關單位,沒想到真的獲得「回應」。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志工,決定替他們蓋一個家,預計在4/17交屋。得以圓夢,全靠義工們號召及各界善心人士的募款,讓姊妹倆未來終於有自己的房間和真正的家了!

劉家姊妹一家四口擠在約10坪大的老舊平房,屋瓦早已殘破不堪。(圖/熱心義工授權提供)
劉家姊妹一家四口擠在約10坪大的老舊平房,屋瓦早已殘破不堪。(圖/熱心義工授權提供)
劉家姊妹一家四口擠在約10坪大的老舊平房,屋瓦早已殘破不堪。(圖/熱心義工授權提供)
劉家姊妹一家四口擠在約10坪大的老舊平房,屋瓦早已殘破不堪。(圖/熱心義工授權提供)

雲林大埤鄉是典型的「農業鄉」,平時人車並不多,但在4/10、11這兩天的假日,某個小村莊裡的巷弄停滿車輛,甚至還有大型吊車進駐施工,一戶不起眼的院子裡更是擠滿上百人,這可不是什麼車聚活動,而是來自全台各縣市的熱心志工,得知一對姊妹長年和雙親擠在破舊平房,了解來龍去脈後決定無酬替他們蓋一間房子、一間真正屬於他們的家。劉家姊妹從念幼稚園時就和父母住在與親戚借來的平房,兩間房間,其中一間就是臥房,一家四口全擠在那狹小的空間,而另間就是擺個書桌讓姊妹寫作業念書,旁邊就放個冰箱和瓦斯爐,當作小廚房兼飯廳、兼客廳和書房。

10坪大小的房子,一間是一家四口的臥房,另一間是客廳兼書房和飯廳等。(上圖/熱心義工提供;下圖/記者張雅筑攝,為保護當事人經特效處理)
10坪大小的房子,一間是一家四口的臥房,另一間是客廳兼書房和飯廳等。(上圖/熱心義工提供;下圖/記者張雅筑攝,為保護當事人經特效處理)
10坪大小的房子,一間是一家四口的臥房,另一間是客廳兼書房和飯廳等。(上圖/熱心義工提供;下圖/記者張雅筑攝,為保護當事人經特效處理)
10坪大小的房子,一間是一家四口的臥房,另一間是客廳兼書房和飯廳等。(上圖/熱心義工提供;下圖/記者張雅筑攝,為保護當事人經特效處理)

一家人生活其實相當艱辛,因劉太太長年臥病在床,全家的經濟來源全仰賴劉先生打零工,一個月2萬多元,得負擔兩個就讀高中女兒的學費、妻子的醫藥費和家裡的大小開銷,但劉先生苦笑告訴記者,「能分期付款的我就都分期付款,小孩絕對不能苦到、餓到。」能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對他們來說就很滿足,但正值青春期的女兒們和父母擠在同張床,家裡連衛浴都沒有,看在熱心的親友眼裡相當不捨,於是暖心替他們通報給相關單位,希望能給予適當的幫忙。

劉先生說,其實起初聽到有熱心人士可以幫他們蓋一個家時,覺得滿不可能的,幾乎是不抱任何希望,但隨著幾次相關單位、志工來訪、來評估,到現在真的開始蓋,讓他覺得「除了感動還是感動,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劉家姊妹也露出笑容說,真的很開心,因為光想到她們終於有自己的家和房間,就覺得很不可思議。

劉家姊姊親手寫的感謝信,謝謝替他們蓋家的善心人士等。(圖/熱心義工授權提供)
劉家姊姊親手寫的感謝信,謝謝替他們蓋家的善心人士等。(圖/熱心義工授權提供)

這次伸出援手的是近幾年在全台各地幫助弱勢打造家園的「愛心義築小團」,總幹事施耀盛表示,台灣會有專門協助重建、修繕房屋的團體,最主要是九二一大地震所帶來的災害,爾後陸續發展出不同的團體。至於「義工」,施耀盛說,他們就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志工,接獲到社福團體、社工或村里長甚至單純熱心人士等轉介的個案後,就會進行評估作業,確定案家符合真正需要幫忙的要件,接著就會開始執行。施耀盛說,他們希望愛心是真的用在刀口上,給真正需要的人,所以審查相當嚴格,此外,替案家蓋屋、重建等後,志工們也都會確定其生活品質和居住後的狀況,待一切上軌道後就不會再打擾,「幫助是一時的,後續要過好生活也得靠他們自己努力。」

另外讓人感動的是他們也堅持不留痕跡,選擇低調行善,總幹事和多名志工說,不希望弱勢被貼標籤,更不希望他們時時刻刻被提醒曾接受誰誰誰的幫助,「單純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還有溫暖他們,給予正面的能量,特別是小孩子,當他們獲得這些正能量後,也希望他們長大也成為能回饋、幫助這社會。」

「愛心義築小團」總幹事施耀盛表示,義工們最遠來自基隆和屏東,大家都是無酬幫忙蓋房子的。(圖/記者張雅筑攝)
「愛心義築小團」總幹事施耀盛表示,義工們最遠來自基隆和屏東,大家都是無酬幫忙蓋房子的。(圖/記者張雅筑攝)
「愛心義築小團」總幹事施耀盛表示,義工們最遠來自基隆和屏東,大家都是無酬幫忙蓋房子的。(圖/記者張雅筑攝)
「愛心義築小團」總幹事施耀盛表示,義工們最遠來自基隆和屏東,大家都是無酬幫忙蓋房子的。(圖/記者張雅筑攝)

俗話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用來形容在「愛心義築小團」的服務,相信最適合不過了。要替劉家姊妹重新建造一間全新的家,費用部分就由各界善心人士協助募款,而「愛心義築小團」就號召各義工幫忙出力,而這些志工們有的是建築鐵工、木工、水電專業,有的可能就是一般上班,還有的可能是農夫等,平時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施工的日期都選在週末假日。採訪當日,也就是4/10,正是蓋房的前置作業,包括扛H鋼、回填土、綁鐵絲和處理水電等,不分男女老少,100多人全聚集在劉先生家的院子分工合作。施耀盛說,為了效率,施工時間從早上7點就開始,至於住宿地點,大家都帶著睡袋,有時候借用當地學校教室,有時候借活動中心或教會廟宇等,但這回施工地太過偏僻,所以在嘉義市仁愛慈善會的協助下住在新港奉天宮的香客大樓。

大家自發性的幫忙,齊聚在同個村子分工合作,為了就是送小姊妹一個舒適的家。(圖/記者張雅筑攝)
大家自發性的幫忙,齊聚在同個村子分工合作,為了就是送小姊妹一個舒適的家。(圖/記者張雅筑攝)
大家自發性的幫忙,齊聚在同個村子分工合作,為了就是送小姊妹一個舒適的家。(圖/記者張雅筑攝)
大家自發性的幫忙,齊聚在同個村子分工合作,為了就是送小姊妹一個舒適的家。(圖/記者張雅筑攝)

據悉,這次最遠的志工分別來自基隆和屏東,為了準時7點動工,很多都凌晨2、3點就開車出發前往當地。房屋的建材費用來自各界的愛心,而蓋屋的志工們全都是無酬幫忙。不僅如此,在現場讓人看得更感動的是,有許多善心人士贊助的食物、飲料,甚至中餐還有總鋪師掌廚煮出一道道的好料,讓大家飽餐一頓,這些一樣都是「自發性、志願性的付出」,簡單來說,參與的每個人依照自己所會的、擅長的給予幫助,每個人的一點力、一點愛讓這間房子得以成形,並確定在4/17交屋。

總舖師替志工們「義煮」,發揮專長讓大家吃飽喝足。(圖/記者張雅筑攝)
總舖師替志工們「義煮」,發揮專長讓大家吃飽喝足。(圖/記者張雅筑攝)
總舖師替志工們「義煮」,發揮專長讓大家吃飽喝足。(圖/記者張雅筑攝)
總舖師替志工們「義煮」,發揮專長讓大家吃飽喝足。(圖/記者張雅筑攝)

問他們為什麼願意來到這裡,為什麼願意替劉家姊妹蓋一個家?聽到的答案,包括「我們自己也有小孩,希望她們姊妹可以過好一點」、「反正放假嘛,當作來運動」、「看她們姊妹很孝順、認真,就想給她們禮物」、「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是再多錢也買不到的」、「有個家住,我想是最基本的」、「希望帶給這個社會正面能量,不用說『謝謝』,就希望她們長大後也去幫忙需要的人」、「苦也不能苦孩子,就我們大人能做到的,就多做一點。」無血緣、無關係、無利益,但逾百人全聚在同個村子、同個院子,目標一致,就是要替劉家姊妹蓋一個家,給她們更好的生活品質,相信任何人看到了都會很感動,「這就是台灣最美的風景...」

這些志工們平日都有自己的工作,但週末假日卻願意出力幫忙蓋房子,原因無他,「就是想為這社會、為這家人盡點力」。(圖/記者張雅筑攝)
這些志工們平日都有自己的工作,但週末假日卻願意出力幫忙蓋房子,原因無他,「就是想為這社會、為這家人盡點力」。(圖/記者張雅筑攝)
這些志工們平日都有自己的工作,但週末假日卻願意出力幫忙蓋房子,原因無他,「就是想為這社會、為這家人盡點力」。(圖/記者張雅筑攝)
這些志工們平日都有自己的工作,但週末假日卻願意出力幫忙蓋房子,原因無他,「就是想為這社會、為這家人盡點力」。(圖/記者張雅筑攝)
男女老少不分你我,每個人在現場盡自己的力量。(圖/記者張雅筑攝)
男女老少不分你我,每個人在現場盡自己的力量。(圖/記者張雅筑攝)
男女老少不分你我,每個人在現場盡自己的力量。(圖/記者張雅筑攝)
男女老少不分你我,每個人在現場盡自己的力量。(圖/記者張雅筑攝)
三房一廳的家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經有雛形。(圖/記者張雅筑攝)
三房一廳的家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經有雛形。(圖/記者張雅筑攝)
三房一廳的家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經有雛形。(圖/記者張雅筑攝)
三房一廳的家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經有雛形。(圖/記者張雅筑攝)
小姊妹和父母終於有屬於自己家、房間,他們相當感動、感謝。(圖/記者張雅筑攝)
小姊妹和父母終於有屬於自己家、房間,他們相當感動、感謝。(圖/記者張雅筑攝)
小姊妹和父母終於有屬於自己家、房間,他們相當感動、感謝。(圖/記者張雅筑攝)
小姊妹和父母終於有屬於自己家、房間,他們相當感動、感謝。(圖/記者張雅筑攝)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獨/阿嬤拖病軀養一家 「母離家父入獄」小五童寫信求助
跨行無酬替弱勢修屋 大學教授:想給社會正向幫助
相依為命/遭婆家趕走、丈夫家暴 單親媽拉拔ET兒當畫家
「阿牛再見!」老農吻別放牠自由享晚年 老牛張嘴悲鳴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