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台人1高血脂 下修治療指引

國內4大醫學會10日聯合公布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記者陳柏翰攝)
國內4大醫學會10日聯合公布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高血脂的盛行率達25.6%,即每4個人就有1人血脂指數超標。國內4大醫學會10日聯合公布2022年最新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更新高風險族群的治療目標,建議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指數降至70mg/dL或更低,並呼籲疫情下更不得輕忽高血脂的威脅。

「高血脂」最重要的指標就是LDL-C,長期濃度過高會積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發炎、動脈硬化與血管堵塞,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近年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佐證,LDL-C降至70mg/dL或更低(小於55mg/dL)能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黃柏勳指出,LDL-C每增加39mg/dL,就會增加25%的缺血性腦中風風險、40%的冠心症風險,除了中風,也會增加心肌梗塞、心絞痛等發生機率,當LDL-C增加10mg/dL,會提升10%的周邊動脈疾病風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

他也強調,中風、冠心症、周邊動脈疾病環環相扣,近60%冠心症患者會同時合併中風、近70%合併周邊動脈疾病,因此高風險患者應積極降低LDL-C指數,才能避免陷入嚴重心血管疾病的負循環中。

根據國健署統計,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5.6%,相較於2013至2016年的調查,上升了近14%,而2020年國人10大死因中與高血脂相關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居第2及第4名。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指出,許多民眾誤以為放了支架、血管打通了,就沒有問題,但其實LDL-C會持續堆積。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秘書長黃啟宏表示,高血脂不會有症狀,若沒有特別抽血檢查,大部分患者幾乎無法得知血液中的血脂指數,而控制膽固醇,飲食、運動、用藥缺一不可。

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李貽恒也提到,不少人誤以為透過清淡飲食、運動就能降低血脂,然而要能達到控制血脂的目標,仍是必須靠持續服用藥物才能發揮成效,呼籲患者切勿因疫情影響治療節奏,例如一線的Statin(史他汀)類降血脂藥物,若突然停止用藥,多國都有報告指出反而會增加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機率。

鑒於國際最新治療趨勢即建議對高風險病人的血脂進行積極的管控,努力降低LDL-C也是歐美各大醫學會的共識。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等4大醫學會聯合下修最新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