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歐洲森林生態告急,《生物多樣性公約》如何出手拯救?

說到森林保育,多數人會想起亞馬遜、印尼或剛果雨林。其實歐洲也有不少美麗森林,卻不約而同面臨非法砍伐、建設開發等威脅,生物多樣性危在旦夕。綠色和平接連發表報告[1][2],揭露歐洲多個具高生態價值的地點正身陷險境,促請各國代表在聯合國第 15 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BD COP15)兌現承諾,制訂進取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目標並加以執行。

1. 喀爾巴阡山脈波蘭、羅馬尼亞

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s)擁有歐洲第二大原始森林,僅次於北方針葉林帶,是棕熊除俄羅斯之外的主要棲息地。
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s)擁有歐洲第二大原始森林,僅次於北方針葉林帶,是棕熊除俄羅斯之外的主要棲息地。
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s)森林美景。
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s)森林美景。
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s)森林美景。
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s)森林美景。

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s)橫跨歐洲 8 國,綿延超過 1,500 公里更勝阿爾卑斯山脈,是棕熊除了俄羅斯以外的主要棲息地,更擁有歐洲第二大原始森林面積,僅次於北方針葉林帶。可惜綠色和平最新衛星分析顯示,當地伐木業者看準整個山脈僅有 3% 林地受到全面保護的漏洞,正以每小時 5 個足球場面積的速度大肆砍伐森林,過去 20 年更已喪失約 7,350 平方公里的樹冠覆蓋。

喀爾巴阡山脈的保育現況,可謂歐盟護林成效不彰的縮影:不僅過去 10 年無法達成《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目標,根據當前進度,更難以達成 2030 年的目標。綠色和平中歐及東歐辦公室專案總監 Robert Cyglicki 指出:「若歐盟衷心渴望達成目標,必須從保護喀爾巴阡山脈等重要自然遺產開始展示決心。」

2. 北方森林/瑞典

瑞典北方森林(Northern Forests)是全球針葉林生態系統的重要部分,原始森林獨有的地衣、苔蘚是馴鹿的主食。
瑞典北方森林(Northern Forests)是全球針葉林生態系統的重要部分,原始森林獨有的地衣、苔蘚是馴鹿的主食。
北方森林(Northern Forests)風貌。
北方森林(Northern Forests)風貌。
北方森林(Northern Forests)風貌。
北方森林(Northern Forests)風貌。

全球最大針葉林生態系統(歐洲稱為 Taiga、北美洲稱為 Boreal Forest)橫跨北歐、俄羅斯、加拿大、阿拉斯加等地,宛如地球的「綠色皇冠」,其中瑞典北方森林(Northern Forests)更是重要部份。雖然瑞典政府明確把「活著的森林」(Living Forests)列作 2030 年需要達到的 16 個環境目標之一,卻因發展生質燃料(biofuels)與單一種植(monoculture)而「誤入歧途」

額外砍伐原始森林,而非善用廢棄木材、再單一種植最具「效率」樹種的生物能源政策,不但忽視了焚燒木材所產生的碳排放,自然森林的儲碳量與生物多樣性等內涵更難以被單一樹種人工林取代。例如馴鹿失去原始森林獨有的地衣、苔蘚等,使覓食變得艱難,令傳統牧民首當其衝。

延伸閱讀:北極薩米族牧民的詰問:失去的百年樹木,真能被人工林取代?

3. 新錫德爾湖(費爾特湖)/奧地利、匈牙利

新錫德爾湖/費爾特湖(Lake Neusiedl/Fertő)是超過300種雀鳥的棲息地,也是全球候鳥的重要落腳點之一。
新錫德爾湖/費爾特湖(Lake Neusiedl/Fertő)是超過300種雀鳥的棲息地,也是全球候鳥的重要落腳點之一。
新錫德爾湖/費爾特湖(Lake Neusiedl/Fertő)風景。
新錫德爾湖/費爾特湖(Lake Neusiedl/Fertő)風景。
新錫德爾湖/費爾特湖(Lake Neusiedl/Fertő)風景。
新錫德爾湖/費爾特湖(Lake Neusiedl/Fertő)風景。

新錫德爾湖(Lake Neusiedl、匈牙利稱為費德爾湖 Fertő)一帶的鹽湖,是超過 300 種珍貴雀鳥的棲息地,也是「北歐–西伯利亞–非洲大陸」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落腳點,吸引大量遊客與觀鳥人慕名而來。

當局為促進旅遊業而大興土木破壞環境,匈牙利政府原先更計劃進行一個占地 60 公頃的大型開發案,直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席表示將把該自然遺產列入瀕危名錄,開發計畫才宣告暫緩執行。此外,氣候危機加劇極端乾旱,也令新錫德爾湖 2022 年水位跌至有紀錄以來新低。

所幸當地民眾正積極發聲、力挽狂瀾,綠色和平調查顯示,超過 90% 民眾反對開發計畫,並支持加強保育;綠色和平中歐及東歐辦公室也聯同當地保育組織尋求法律途徑,阻止相關計畫推展。

4. 海尼希國家公園/德國

德國海尼希國家公園(Hainich National Park)雖被納入自然保護區,卻因政府放任商業砍伐遭到破壞。
德國海尼希國家公園(Hainich National Park)雖被納入自然保護區,卻因政府放任商業砍伐遭到破壞。
海尼希國家公園(Hainich National Park)森林景貌。
海尼希國家公園(Hainich National Park)森林景貌。
海尼希國家公園(Hainich National Park)森林景貌。
海尼希國家公園(Hainich National Park)森林景貌。

「Natura 2000」自然保護區網絡是歐盟重要保育措施之一,可惜也有名不副實的例子。德國的山毛櫸(beech)樹林本應佔全球面積高達 25% ,原有 9,100 萬公頃目前卻只剩下約 7% 完好無缺,德國政府雖將殘留的森林納入「Natura 2000」自然保護區,卻一再縱容商業砍伐

以海尼希國家公園(Hainich National Park)為例,當地聯邦州政府列出多項難以測量、監察的森林保育指標,從而宣稱商業砍伐並未對珍貴森林造成嚴重破壞,如同向企業發出毀林「通行證」。

《生物多樣性公約》更新十年計畫,環境保育能否向前走?

剛落幕的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以《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為基礎,而同樣於 1992 年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誕生的《生物多樣性公約》,重要性毫不遜色。可惜聯合國針對 2010 年所訂立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進行總檢討,竟發現 20 項緩減生態多樣性流失的目標當中,沒有一項完全達標

延伸閱讀:10個生物多樣性現況大公開!迎接年底聯合國會議,盼與大自然和平共處

因此 2022 年 12 月 7 至 19 日,由中國昆明移師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預計將制定新的十年計畫,取代原有的《愛知目標》。綠色和平也以非政府組織的身份參與,並與盟友合作,促請與會領袖遵從科學建議,於 2030 年保護全球最少 30% 陸地與海洋,也為即將在 2023 年 2 月進行最後協商的《全球海洋公約》訂定框架,阻止生物多樣性崩壞,守護地球家園。

附註:

[1] 《The Carpathian Forests - Europe's natural heritage under attack》報告(英文全文)

[2] 《Failing Nature: How life and biodiversity are destroyed in Europe》報告(英文全文)

更多綠色和平文章
10個生物多樣性現況大公開!迎接年底聯合國會議,盼與大自然和平共處
自然森林再生:減少人為干預,讓受傷森林重建生物多樣性

The post 4個歐洲森林生態告急,《生物多樣性公約》如何出手拯救? appeared first on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