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前所未見 美對中只剩鷹派

旺報【特派員陳君碩╱北京報導】 中美貿易戰、科技戰持續上演,美國丹佛大學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指出,他最近一兩年明顯感受到美國對中國有許多「30年前所未見」的現象,譬如過去中美是政策競爭,現在是國力較量;過去對華有鷹派、鴿派之分,現在只有鷹派和超級鷹派;他不諱言,中美正呈現一種長期對峙對立的持續性危機。 趙穗生是華裔的美國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終身職教授,1985年從大陸赴美發展,在美國30多年;他13日在北京的全球化智庫座談中分享近期強烈感受到美國對華政策的5個「前所未見」。 鴿派式微 還被貼標籤 一是中美從政策較量,變成國力較量。美國不再是單獨批評中國某一個政策錯,而是中國崛起本身對美國形成威脅,甚至衍生出「修昔底德陷阱」一說;但他認為,該推論過於簡略,也批評提出的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根本不懂中文、不懂中國歷史和文化,沒有到中國做過實地訪談,但這理論讓大家耳熟能詳,背後反映一定的「荒唐」。 二是過去美國對中國的重要手段「接觸」(engagement)戰略,從攻勢轉為守勢,現在甚至被認為是負面詞彙,還有人提出要讓中美在經貿、科技、人文、學術等領域全面脫鉤;他感慨,「30年前我到美國去,我們害怕的是美國對中國和平演變,但現在美國害怕中國對美國和平演變。」 三是過去美國對中有鷹派、鴿派之分,鷹派多為軍方、安全情報部門,鴿派則為學術界、商界為主;但如今鴿派式微,還會被貼上「Panda Hugger」(熊貓擁抱者)標籤,現在多數美國人不敢承認自己是鴿派,只剩下超級鷹派和鷹派;不過,趙穗生強調,他自己是「強硬的鴿派」。 四是過去有一批對中政策的受益者,包括商界、學界人士,也就是「吃中國飯」的一群人,過去很多年來是維護中美關係的重要力量,但如今美國很少有人覺得自己在中美關係中是受益者,一來是容易被扣紅帽子,二來是獲利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 新冷戰條件 並不具備 五是過去中美關係的危機都是單獨事件,譬如台灣問題幾十年來都是剪不斷理還亂,還有像新疆、南海、人權等問題,但都不致於影響中美關係大局;但如今貿易戰把上述這些問題全都牽扯進去,不再是對單一具體問題危機管理就可解決。 不過,他強調,兩國走向新冷戰的條件並不具備,其他國家不需要像美蘇冷戰時期那樣選邊站,甚至可以兩邊討好,譬如東協國家在面對印太戰略,就說要開放和包容,兩邊不得罪,這跟冷戰是完全不同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