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研發抗癌新藥副作用降低 5年後上市

北醫大研發抗癌新藥副作用降低 5年後上市

教育部發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中的「生技醫藥」研發成果。台北醫學大學和台灣大學研發的抗癌新藥MPT0E028可抑制大腸直腸癌、肝癌、肺癌、淋巴癌及胰臟癌等癌細胞生長,已取得台灣、美國專利,明年將進入臨床2期試驗,最快5年後上市。 北醫大研發小分子標靶治療的抗癌新藥,經動物實驗證實,可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活性且副作用較低。北醫大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副教授潘秀玲表示,抗癌新藥是小分子標靶藥物,可抑制癌細胞中的「組蛋白去乙醯酶」,動物實驗發現,可作用於肝癌、乳癌、肺癌、淋巴癌等8種癌症。 潘秀玲表示,此新藥可增加抑制癌細胞生長活性的效果,從5成提高到7成5,並且相較於一般抗癌藥物常有嘔吐、掉髮等副作用,此新藥副作用大幅降低。 可攜式居家檢測系統 發展預防生醫科學與工程 另外,由國立中央大學由彭仲康教授領軍,帶領中央生醫團隊與宏達電HTC、國泰醫院、臺灣大學/醫院、清華大學、成功大學、壢新醫院產學合作,設計出一款小於五磅的居家檢測系統,目標在突破現有醫療系統限制,建立自主性可攜式疾病診斷設備,對整體生醫科技發展,具有突破性的創新和改變。 iPad 也行得通 失語症溝通輔助系統 由國立中山大學LIORS(萊爾思)團隊針對失語症病友設計科技輔具,語言復健溝通練習系統「Rephasia」由專業語言治療師參與設計題庫,透過系統指令,可要求患者說出聽到的句子、辨認指令物品、寫出指令文字、說出指令物品等等,除了連線操作,更可下載至iPad隨身練習,訓練結果數據更可存檔進行統計分析,直接回傳給語言治療師作為治療參考。 失語症患者透過iPad可隨時接受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大幅縮短復健時間與提升訓練成效,獲得國外創投公司注意。 「新式視網膜多功能移植支架系統」 合併幹細胞移植可治療黃斑部病變 國立陽明大學藥理所邱士華教授與臺北榮總研究團隊成功開發「新式視網膜多功能移植支架系統」,此新興技術將幹細胞及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移植入受損視網膜下腔內,建立有效及快速之視網膜移植手術,改善造成黃斑部病變之視網膜色素細胞的微環境,配合自體幹細胞移植技術,協助受損視網膜進行修復。未來新式視網膜移植技術將配合病患血液可分化為專屬客製化視網膜,挽救黃斑部病變患者,為臺灣視網膜治療手術一大突破,為幹細胞研發樹立新的里程碑。 臺科大醫工團隊 研發的抗動雙姿態下肢癱瘓病患肌力訓練輔助器 臺科大醫學工程整合校內電子、機械、電機、化工、材料及應用科技等系所,並結合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馬偕醫院及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等,進行長期實質合作,共同培養兼具工程技術與臨床醫學的實務人才。該校郭進星教授研發「抗重力雙姿態下肢癱瘓病患肌力訓練輔助器」為全球首見,除可提供患者自我訓練,並可延伸應用到其他類型復健器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