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男久咳會喘、臉蒼白以為長新冠 檢查竟是急性血癌

50歲男子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後出現臉色蒼白、走路喘、久咳等症狀,以為是長新冠後遺症,但因血球數值異常,及時揪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醫師提醒,長新冠不會臉色蒼白,出現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等4大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Asian man wearing mask and coughing with hand holding on mask
50歲男子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後出現臉色蒼白、走路喘、久咳等症狀,以為是長新冠後遺症,但因血球數值異常,及時揪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示意圖/Getty Images)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血癌,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侯信安今天受訪表示,台灣每年約新增850至900人,男多於女,半數在60歲以上,由於發作快、病情凶猛嚴重,一直名列最惡名昭彰的癌症之一。

侯信安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4大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等,因為不具特異性,容易被忽略,曾遇過患者反覆發燒、疲倦像是感冒遲遲未癒,也有患者突發牙齦持續出血,以為罹患牙周病。

類似個案還有一名50歲男性確診COVID-19後,出現久咳、走路喘、臉色蒼白、身體虛弱等症狀,起先認為是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日久會好轉,直到診所醫師驚覺有異,抽血檢驗發現血球數值異常,轉至醫學中心及時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說明,長新冠不會臉色蒼白,患者有此症狀是造血功能異常所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成因多數是患者出現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異常,少數則是曾接觸大量輻射、暴露化學治療或化學溶劑或燃料物質等因素。此外,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若沒有接受治療,或是未規律用藥、回診追蹤,導致病情惡化、甚至產生抗藥性,也可能轉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呼籲務必規律用藥、定期回診追蹤,若能達到深度緩解治療目標,不但可避免惡化,也可爭取停藥機會。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共識分類(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簡稱ICC)與歐洲白血病研究網(ELN)去年針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提出最新疾病分類共識,幫助評估不同患者的風險。侯信安表示,隨著基因檢測進步,加上國際最新分類指引,以台大醫院為例,約2至3成患者被重新分類,並依據基因變異、風險高低,調整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達到更好的預後。

侯信安進一步說明,部分患者的病情過去可能只是歸類在一般,接受化療後就在門診追蹤,但新的分類方式可以發現這群人其實屬於容易復發的中高風險族群,有機會儘早接受幹細胞移植、標靶藥物治療,讓疾病更有效控制。不過,他提到,目前台灣面臨的挑戰還包括藥物的可近性障礙,美國過去5年來已核准10種創新標靶藥,台灣只核准4種,且僅其中2種獲健保給付,期盼政府持續協助病患迫切需求,加速新藥核准與給付,放寬給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