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迎戰新局/淨零腳步無懼關稅海嘯 核電歸零添變數

我國積極推動2050淨零轉型,在原本便已艱鉅的任務下,美國拋出的新關稅政策更成為淨零路上一大絆腳石,不過,政府已宣示我國2050淨零目標不變,碳費制度也如期穩健上路,台灣將在逆境中把握減碳先機,力拼「彎道超車」;此外,立法院掀起核電存廢攻防,為核電歸零增添變數。

接軌國際 台灣NDC 3.0目標再拉高

近年全球持續增溫,極端氣候頻現,2050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共識,賴清德總統上任後便宣示「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五大策略,並在總統府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去年底也重新檢討台灣2030年減碳目標,由原訂24±1%提高為28±2%,展現我國減碳企圖心。為配合總統任期與接軌國際,總統更於今年初親自公布我國2032、2035年的減碳目標分別為32±2%、38±2%,預計於今年11月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向國際社會提出台灣國家自訂貢獻(NDC)3.0版。

為落實減碳目標,政府規劃從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環境六大部門著手,提出20項減碳旗艦計畫,加碼減碳力道;而在減碳政策中最重要且最大的變革便是「排碳有價」,歷經與產業界多次溝通,我國碳費制度於今年1月1日正式上路,作為台灣走向淨零的有力工具。

美國新關稅衝擊 我國2050淨零目標不變

淨零政策已讓台灣產業承受轉型壓力,而國際新政經局勢更是雪上加霜,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今年1月上任後,先是簽署行政命令,再次退出「巴黎協定」,並於今年4月初提出「對等關稅」,環境部研判全球減量動能將受到影響,低碳技術推動可能延緩,降低國際社會轉型誘因。

不過,面對美國新關稅海嘯來勢洶洶,賴清德總統已於4月底召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中宣示,我國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不變。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轉述:『(原音)淨零轉型已經是全球主要國家未來發展的核心,雖然全球正面臨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和提出新的關稅政策,連動影響了經濟衝擊,大家也關注是否改變氣候政策力道,但是總統要強調,2050淨零轉型是台灣的目標,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賴總統於4月底召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中宣示,我國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不變。(圖:總統府flickr)

碳費如期上路 掌握轉型先機

雖然我國淨零目標不變,但美國新關稅政策加重國內產業推動淨零的負擔,企業皆盼碳費延緩上路。環境部長彭啓明認為,台灣現在的碳費制度對企業的影響非常小,碳費打折「已經打到骨折」、「不會痛到」,重點是要讓制度先上路。他強調,減碳屬於長期趨勢,台灣必須掌握先機,產業才具綠色競爭力,因此,碳費將如期於明年5月繳費,環境部也會努力爭取預算輔導產業轉型,讓企業在關稅風波後擁有更強的體質。他說:『(原音)但是我們其實目前訂的制度都是一點點,根本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有跟沒有沒有什麼太大差別,先求有再求好,其實真實如果要減碳要有成效,是要你痛到才可以,現在其實痛都還不痛,是先求有這個制度,所以我們還是很堅持說好不容易台灣有一個這樣的共識,我們可以繼續走下去。』

雖然碳費沒有緩徵的空間,但彭啓明強調,政府將視美國新關稅最終談判結果,以企業生存為考量進行調整,可能放寬碳費收取標準,譬如從寬認定高碳洩漏風險事業標準,「碳費折扣再多一點」。

除了美國新關稅衝擊,台灣還將面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挑戰。歐盟CBAM將如期於2026年上路,購買CBAM憑證的時間則由2026年延後為2027年2月;為保障國內業者不會遭受國外高排碳產品進口的不公平競爭,環境部正積極規劃台版CBAM,要求進口產品申報碳含量,先期鎖定鋼鐵、水泥等高碳洩漏產品,力拼今年底上路。

擁核反核爭議再起 經濟與減碳非二分法

邁向2050淨零路徑的途中,推動能源轉型是重要一步,政府協助產業升級減碳技術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也積極布建再生能源。根據經濟部規劃,現行核能占我國發電結構約4%,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停機除役後,核電將歸零,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將達30%;不過,被視為零碳排的核能近來聲勢再起,國內掀起一片擁核聲浪。

工業總會常務理事何語認為,世界各國已將核能視為綠色能源,且核能發電成本低、穩定度高,不像風電、太陽電、液化天然氣等能源,會受天候、運輸等因素影響,目前核電第三代、第四代技術的安全性相當高,世界先進國家陸續恢復核能供給,台灣也應重新思考。他說:『(原音)如果以產業界來講,核能發電是成本最低、供電非常穩定,而且也是綠色能源的一種,那對整個全球的一致的看法,對我們國內的國民健康也是有很大的幫助。那非常可惜,我們核四投下那麼多金錢而不能讓它實際發電,是真的很浪費我們的資源。在產業界的立場來講,應該是核能占比也要有一個比例,才不會受到電源供應有困擾。』

何語強調,因應AI科技與半導體產業發展,未來台灣用電需求量大,美國都自認電源不足,何況是台灣?他強調,「非核家園」是一個政治訴求與政治目標,但「非核家園」在世界各國中並非列為目前最理想的能源策略。

核電存廢在台灣多年來正、反意見爭論不休,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指出,工商團體站在經濟發展的角度,當然希望用更便宜、更穩定的電力,但台灣電價長期低於發電成本,這是很奇怪的狀況,需要用電的產業本該承擔發電義務,而非一直「要求政府提供更便宜的電,讓他們賺更多的錢」,核電牽涉安全、核廢料等問題,他認為無法僅以「減碳」兩字輕易衡量其中的利害關係。他說:『(原音)我們從減碳邏輯來看,它好像是不排碳,但是我們不能只從一個邏輯看整件事情,這個發電它就是有紮紮實實的不會排碳沒錯,但它會有核廢料,那燃煤電廠跟天然氣電廠會排碳沒錯,可是它不會有核廢料,所以你要怎麼衡量這個中間的利害關係,我覺得它不是同一個天平,或是直接用減碳一刀切可以來看,這樣是很不負責任的看法,它就是等於把左眼蒙起來,只用右眼在看而已。』

黃靖庭表示,美國正在建造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尚未商轉,且即便是SMR,同樣會產生核廢料,他認為政府必須說明清楚,台灣若要興建SMR,就須具備處理核廢料的能力,他相信不會有任何一個縣市願意放置核廢料,核電議題必須整體看待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核電行不行? 台灣能源轉型新挑戰

賴清德總統表示「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神主牌,對於新核能持開放態度,無論是要使用新核能技術或改變現狀,都必須符合3項原則,包括確保核安、核廢能處理以及社會有共識,原本已在淨零賽局中遭「除名」的核電死灰復燃,成為有力的「競爭對手」。

核三廠2號機預定於5月17日除役,在野黨團提案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讓核電年限自40年延長至60年,最快13日將三讀表決,核電大戰一觸即發,牽動著台灣的淨零腳步與安全風險,雖然修法結果仍未知,但預料將推升核電議題聲量,成為全民必須思考的議題。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火力發電將占84%恐讓空氣品質惡化? 彭啓明:大家過度憂慮了
學界NGO攜手推公正轉型勞教 助工會應對淨零挑戰
彭啓明:2030若有新核能 台灣確實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