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癌症都來自飲食及生活失調!「醫未病」別忘了日常做到三件事

【王本榮(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慈濟大學名譽校長)】

細胞叛變:癌是疾病山口組

1582年,意氣風發、不可一世,即將統一日本的戰國大名織田信長,於京都本能寺遭到家臣明智光秀的叛變。帶領一萬三千名軍士的光秀大喊「敵人就在本能寺」,直襲只帶一百名親兵的信長。變生肘腋、固一世之雄的信長只豪氣地說一句:「無關是非」,便自裁而亡。這個一夜之間改變日本歷史的事件應非臨時起意,而是醞釀已久。

「敵人來自於本身」也是癌症的真實寫照,腫瘤形成並非由於百萬大軍臨時起意的改旗易幟,而是由單一叛變的原始細胞慢慢增殖出一大群志同道合的同志,念念不忘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一直生長、不斷複製、不計後果、沒有止境的擴張壯大,直到最後玉石俱焚。

在臺灣,癌症已連續三十七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每十萬人口惡性腫瘤的死亡率,已經超過第二名心臟疾病及第三名腦血管疾病的總和,成為公共衛生及醫療領域最重要的議題。人體幾乎每個部位都可能遭受癌症侵害。

就組織病理分類,癌細胞大體可分為表皮細胞來的,如上皮性癌、腺癌等,來自胃腸道、呼吸道、肝膽及泌尿系統;由結締組織或淋巴組織來的,如惡性肉瘤、骨癌、血癌及淋巴癌;來自神經組織,如腦瘤、脊髓瘤等。從癌細胞發展層次觀之,侷限在表皮就稱為原位癌,若突破表層深入組織稱為侵襲癌。若能在原位癌階段早期發現,基本上治癒的機會就很高。

絕大多數的癌細胞,都是因為細胞核中的基因發生變異,造成異常分裂、增殖、生長而形成。細胞核中的基因變異,只有約5–10%是遺傳而來的。大部分是因暴露在致癌因子的環境中,或因受到大量的輻射,或因病毒侵入細胞核而造成的。癌症是一團過多繁生的細胞群,不遵守正常細胞的生長規律,成長為腫塊就會壓迫鄰近的組織產生症狀。而惡性腫瘤就會到處轉移插旗,而轉移可能在臨床診斷前就已發生。

癌細胞分裂至二十二代,細胞大約一億個,大小約0.2公分,就會誘導新生血管,長入腫瘤的組織內。癌細胞就會藉著新生血管,轉移擴散至全身。而當分裂至三十代,細胞數十億個,大小約1公分,才會被診斷出來。而分裂至四十代的時候,就會導致死亡。癌細胞就像暗中潛伏的忍者,不斷發展、壯大,直到氣候已成,即會積重難返,一發不可收拾。


癌細胞是從正常細胞蛻變過來,且涉及細胞的基因突變,引發突變的內在因素,往住是DNA複製時發生錯誤。當一個母細胞逐漸成長而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時,會透過DNA聚合酶以相當高準確度先複製DNA。DNA每次複製會生成三十億個新的鹼基對,其中約只有三個鹼基對會發生錯誤,這些錯誤可以說是細胞難以避免的本質問題,通常可以被DNA修復酶的酵素修正。如果正常運作,人體的健康不會有危害。

引發突變的外在因素突變原,普遍存在於食品、食品添加物、香菸、酒類、藥品、環境污染物質等。化學性突變原如石棉、黃麴毒素、戴奧辛、亞硝酸鹽等突變原物質。物理性突變原包括X光、伽瑪射線、紫外線、輻射線等電磁波。生物性突變原如B型、C型肝炎造成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引起的子宮頸癌、EB病毒導致的鼻咽癌、人類白血病病毒引發白血病等腫瘤病毒。

在人類的基因組中,原本就帶有一大串潛在的癌症基因,這些「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具有讓正常細胞成長及增殖的功能,本是細胞運作不可或缺的基因。但一旦正常細胞受到突變原致癌物質的侵入就會使「原致癌基因」轉變為「致癌基因」(oncogene)。只要一至二天,正常細胞就轉變為癌的初始細胞(initiated cell),接著還需經十年以上的催化(promotion)過程,再轉變成癌的前期細胞(pre-neoplastic cell)。而後還要經過數年的光景,累積一些系列性的變化,包括一些致癌基因及抑癌基因(suppressor gene)的變化累積而成,才會演變為癌細胞(neoplastic cell)。任何人此刻的體內也許已存在有初始細胞、前期細胞,甚至癌細胞,只是我們渾然不知而已。

一般而言,單純的致癌基因被活化與血液腫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較有關係。而大部分我們看到的癌症如肺癌、大腸癌、乳癌、肝癌、腦瘤及膀胱癌等,都與抑癌基因的缺失較有關聯。科學家已發現十數個腫瘤抑制基因。許多基因突變都劍指某些特定組織。但P53腫瘤抑制基因卻對各種組織一視同仁,在很多癌症都扮演要角。

多達60%的人類癌症都有P53的突變版本,更可以經由父母傳給後代,使得子女一生都有更高的罹癌風險。原致癌基因猶如車子的油門,突變成致癌基因就像踩到底的油門,向前暴衝。而抑癌基因功能有如剎車,若剎車失靈,同樣會造成失控。


「山口組」是日本幫派組織中規模最大,收入最豐的指定暴力團體。而癌症無疑也是我們身體內最危險的暴力組織、叛變集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是古今顛撲不破的人生道理。在臺灣死亡率第一名的肺癌與吸菸、空氣汙染、石棉等關係匪淺。PM2.5,甚至更小的PM0.1的懸浮微粒也被認為是引發肺腺癌的重要因素。在東亞的女性,沒有吸菸得到肺癌的比例偏高,則已被證實是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變有關,應用EGFR抑制劑標靶治療成效良好。

大腸癌雄踞臺灣惡性腫瘤發生率榜首已超過十年,而在世界發展國家也都急遽成長,主因是壽命的延長,再加上飲食習慣的改變,從以穀類、蔬菜的植物性飲食,轉變為食用大量肉類和脂肪的北美型飲食。理論上腸壁表層的上皮細胞更新飛快,不太會累積太多受損細胞,也就比較不會發生細胞突變。通常腸壁狀態都出奇完好,但保養失常,也會出現增生(hyperplasia)、發育不良(dysplasia)、息肉(polyp)或腺瘤(adenoma),再演變為癌症。

而大腸細胞逐步演變為癌細胞的過程,基因組累積的突變基因愈來愈多。息肉剛形成時,第五對染色體上的兩份APC抑癌基因早就突變了。息肉再有變化,DNA上又多了個突變的ras基因,進入癌症邊緣的息肉細胞又少了一個DCC抑癌基因,最後加上突變P53抑癌基因的臨門一腳,腸癌細胞終於形成。通常癌症形成會經過四至六個基因突變,而不是一蹴可成。

癌症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很重要的。在早期罹癌階段,手術是最好的方式。若癌症已經擴散,可採取放射線治療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化學療法、免疫療法、標靶小分子藥物,生物藥以及疫苗。此時,再揮「霍」家產,也未必能霍「去病」,再「辛」苦治療,也未必能辛「棄疾」。

據科學統計,70%的癌症都來自於飲食及生活失調。「眾生畏果,菩薩畏因」,避免致癌源是「醫未病」的最高指導原則,包括不抽菸,不吃檳榔,減少煙燻、燒烤、醃漬食物的攝取。肉類特別是燒烤、油炸,以及食品添加物,如亞硝酸鹽都是很強的致癌物,動物食品又會累積如戴奧辛等環境致癌物。另一方面,必須減少加速癌症進展的因子,如肥胖、酗酒、壓力過大及生活不正常等。

素食少鹽、低脂少糖、有機少油,全榖根莖、多喝水,有助於避免三高、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新鮮蔬果可抑制致癌因子,不僅含有高量纖維,也富抗癌物質如胡蘿蔔素,維他命A、C、E與葉酸,並有抗氧化作用,可減少消化道癌症。又由於素食中脂肪含量較低,不會直接影響荷爾蒙的新陳代謝,也可減少乳癌、子宮癌及卵巢癌。

聰明的吃素,避免含有農藥及一些有致癌物質的植物及加工品,不要使用不耐高溫的植物油,加上不吸菸,癌症風險可減少一半以上。就像社會清和,暴力組織就比較沒有成長空間。

本文摘自《腸樂我淨.素無量心》/王本榮(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慈濟大學名譽校長)/聯經出版

原文引自:70%癌症是自己養出來的!做到3件事,癌症風險少一半以上

延伸閱讀: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

更多生活相關新聞
上波十億 賣襪貿商也來分杯羹
雙北住家烤肉 逾200件卻未罰
在動物園工作是夢幻職業?南北保育員擬串聯表心聲
找外送員幫忙祭祖? 民俗專家:害祖先蒙羞不妥
開放內用才2周人氣烤肉飯「GRiLL Box 」熄燈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