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消費性產品全球熱賣 「消費者資訊」恐成發展隱憂

匯流新聞網記者紀沈廷/綜合報導

大家知道有關你的喜好、對話內容,都可能被你手邊的智慧音箱給錄下來,當作該公司參考的數據嗎?

雖然不見得每個品牌的智慧音箱都會這麼做,但最近很常出現這樣的新聞,今天聽到這間科技公司使用用戶數據卻未告知、明天聽到別間科技公司的產品默默錄音也未說明;隨著家用智慧裝置的全球銷售率日漸升高,保障消費者隱私的議題,也慢慢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的觀察,智慧科技應用跟消費者隱私權界線之間的衝突,隨著這類型產品的熱賣,漸漸浮上檯面。在各國的隱私權法規,慢慢朝著嚴格方向制定發展之際,也導致有不少AI產品開發廠商,採取觀望的態度。

對此,資深產業分析師葉貞秀表示,隱私權議題的發酵,對於AI消費性產品的市場開發有著莫大的影響,這代表未來品牌業者要如何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將會越來越艱困;台灣廠商目前在這塊市場上,主要還是以硬體開發設計為主,衝擊上不如知名大廠,但隨著歐洲市場的擴展受限,是否會對台灣廠商訂單帶來影響,還有待後續觀察。

事實上,近來不斷有AI消費性產品有隱私權爭議的案例發生,像是電商龍頭亞馬遜,遭到美國媒體揭露,國內執法機關能透過他們所提供的「Neighbors Portal」工具,取得警告訊息與張貼有關安全與犯罪事件的通知;另外,亞馬遜旗下語音助理產品「Echo」也被證實,當亞馬遜接受使用者刪除錄音檔後,還是保留轉換錄音檔內容的文字檔。

無論是蘋果的Siri或Google助理,這些大型科技企業,先前也都曾傳出透過消費性電腦裝置收集音訊片段,再交由人類檢視,飽受外界批評。批評者認為,這無疑是侵犯隱私的行為。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葉貞秀指出,像一般家用監控攝影機,能依照客戶要求儲存期限刪除,但具有事件偵測跟辨識等AI功能對於資料蒐集的需求較高,如果國際大廠針對消費者的隱私權保障,藏有漏洞,將會導致一般消費者對智慧化產品的信任及採購意願大幅降低。

為保護消費者隱私,歐盟已經在2018年實施一般資料保護法(GDPR),限制企業使用歐盟居民個人資料的範疇,而美國加州隱私權法(CCPA)也預計在2020年實施,消費者未來有權得知企業所蒐集的個人資訊、刪除該資訊,同時了解個人資訊是否有被出售或洩漏等情況。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葉貞秀認為,國際大廠雖然期盼能盡可能蒐集更多消費者數據來提升產品服務,但消費者意識逐漸抬頭,未來不太可能在未經同意下就使用人們的資料甚至提供給第三方使用,這也將成為未來AI消費性產品跟市場發展的隱憂。

參考來源:資策會
照片來源:Unsplash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無時無刻都有人監視你?傳亞馬遜智慧門鈴與200個警局合作 幫助打擊犯罪

科技巨擘「聽」起來?繼亞馬遜、Google後 微軟也傳錄音監聽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