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Day 2020:適合中小企業的「輕 AI」應用場景直擊

「輕 AI」時代來臨!隨著 AI 應用門檻、導入成本不斷降低,企業能夠從中窺見什麼商機?本篇帶你前往 AI Day 2020 活動現場,直擊「輕量級 AI」在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及零售商的蓬勃應用。

首次舉辦在華山文創園區的「AI Day 2020」,今年大幅聚焦於 AI 人工智慧於中小企業、傳統產業與消費零售業的應用場景。除了如華碩、奇景、智邦科技等大型業者展出,這些「輕 AI」的應用案例,也是今年的展場亮點。(要做好精準行銷,這三個「AI輕應用」工具就得學起來!)

例如「安譜人工智能音樂」展出的「BGMRadio.com 公播平台」就是利用 AI 作曲,提供餐廳、賣場等店家,免費使用不同情境的 AI 音樂(例如日系輕音樂、爵士樂等),以省去店面公播版權的費用。一位業內人士劉小姐指出,一般 20 坪店面的音樂公播費用,一年約為 3,000 至 4,000 元,而安譜科技利用 AI 作曲,加上人工後製與微調,產出適合當下情境的背景音樂,目前可提供 30 坪以下商家免費線上使用。

另一方面,透過 AI 輔助舊設備及既有產線的「就地升級」方案,也為中小與傳統業者帶來新的曙光。谷林運算(GoodLinker)展出的 AI-OCR(智慧光學影像辨識)系統,即是讓沒有大預算升級既有設備的傳統製造業者,也能將產線部分環節外掛 AI 進行「局部轉型」的實例──藉由擷取老舊設備的 HMI(人機介面)訊號,或是直接透過外部鏡頭,對老舊設備進行外部螢幕影像辨識(OCR),便能夠將傳統機台的類比訊號數位化,進行產線智慧化的第一步:數據收集,讓傳統設備數據直接介接雲端管理,訴求 1 分鐘升級智慧產線。(AI 之眼!靠一台攝影機偵錯,產線不必大改就能邁向工業 4.0

谷林運算以 AI-OCR 偵測傳統的「三色塔燈」狀態,並即時上傳雲端管理。圖片來源:楊智傑 攝影
谷林運算以 AI-OCR 偵測傳統的「三色塔燈」狀態,並即時上傳雲端管理。圖片來源:楊智傑 攝影

事實上,數據業者 Appier AI 副總裁 Charles Ng 就曾觀察指出,傳產或中小型企業由於已累積豐富的領域經驗,只要突破「收集數據」這一障礙,在導入 AI 的效益上,將不亞於新創或大型企業。

除此之外,智慧檢測業者 Fastable 的 AI 產品瑕疵檢測方案,則瞄準了小企業、新創業者「少量多樣」的產線需求。同樣是利用 AI 影像辨識模組,Fastable 能用影像擷取工程分析產線,快速找出產品瑕疵,同時能即時讓在線檢測員,針對 AI 檢測瑕疵的結果進行評分,改良機器學習準確度。(AI 也能辨識這些影像? 智慧製造領域的慧眼好幫手

Fastable 針對「少量多樣」產品設計的光學 AI 產品瑕疵檢測系統。圖片來源:楊智傑 攝影
Fastable 針對「少量多樣」產品設計的光學 AI 產品瑕疵檢測系統。圖片來源:楊智傑 攝影

根據 CRN 的調查,2021 年 AI 的重要應用趨勢之一,將會是 AIoT(AI 與物聯網 IoT)的緊密交集。除了 AI 的發展,IoT 感測技術本身的進步也將扮演要角,並首先體現在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的應用領域,如醫療與照護領域。本次展出的輔人科技(ForeAider),就是運用 IoT 微動偵測技術,將感測墊放置於床墊底部,讓患者可以在非侵入式的,甚至毫無感覺的情況下,進行諸如呼吸、心率、離床和翻身時間的數據收集,作為醫療或照護輔助的數據參考。

輔人科技利用 AIoT 偵測病人在病床上最細微的一舉移動。圖片來源:楊智傑 攝影
輔人科技利用 AIoT 偵測病人在病床上最細微的一舉移動。圖片來源:楊智傑 攝影

非 AI 背景的產業領域人才能否「就地轉型」?

根據 AI Day 國內調查,在高科技製造業的 AI 職缺中,「專業領域應用工程師」與「AI 應用工程師」的就佔了六成,相較於其他技術領域,顯示出 AI 需求與產業知識(如醫療、智慧製造、金融)高度結合的趨勢。(我花了兩年,從不懂 Python 變成了 AI 工程師)

既然領域知識如此重要,企業內非 AI 背景的技術人員,是否也可能「就地升級」,轉型成 AI 工程師?雖然根據 BusinesCloud 統計,中小企業對導入新技術的障礙,有 24% 來自於害怕「無法訓練員工擁有相應的技術力」,但目前有越來越多線上的免費資源,足夠因應企業初步的 AI 應用需求部署,例如在自學平台 Coursera 上被稱為「初學者機器學習聖經」的免費 AI 課程,就有超過 15 萬來自不同產業的學習者,給予平均 4.9 顆星的評價。

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組織的決策與管理流程,也會大幅影響 AI 的導入率。根據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調查國內情況,若將 AI 團隊設立於總經理室,將 AI 導入工作流程的比例也會較高;若企業有設置獨立 AI 執行單位,則專案推行的數量則會最多。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指出,當 AI 在企業內提供更多決策建議,合宜的領導方式也將會改變。無論如何,企業在 AI 浪潮來臨時,唯有擁抱新的思維才能真正站穩腳跟。

更多FC未來商務文章
擋風玻璃化身最佳導航螢幕!盤點三大最新實境技術生活應用
一天內創造一個月業績!「虛擬節慶」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