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治療大腸癌存活率達90%!胃腸科醫師:預防大腸癌的3個飲食法

陳炳諴指出,大腸癌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早期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攝影/陳稚華)

就目前國健局的資料來看,台灣地區大腸癌發生、死亡人數,每年呈快速增加趨勢,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更有研究統計台灣糞便篩檢陽性者,每20個人就有1個人罹患大腸癌,比率相當高。

為何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如此之高、甚至達世界之冠,且發生人數持續上升?

前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成美腸胃專科診所院長陳炳諴認為,發生人數一直上升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人口老化,「因為年齡是一個大腸癌很重要的危險因子,台灣地區就過去癌登資料顯示,50歲以上大腸癌發生率即攀升至8%。台灣地區因為人口老化迅速,高齡人口越多大腸癌罹患人數勢必逐年增加。」

早期治療大腸癌,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

根據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從民國84年的4,217人,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2.9人,95年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發生人數已超過15,000人,104年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3人,標準化發生率上升87.8%。因大腸直腸癌死亡人數從84年的2,46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3.3人,105年已增至5,722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4.6人,標準化死亡率上升9.8%。

「但大家不用過度擔心,目前大腸癌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據統計,早期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陳炳諴解釋,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若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就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根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2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在癌登資料中,也可以看到因糞便潛血篩檢政策執行後,初診斷第三、第四期大腸癌的患者比例逐年下降。國健署自民國93年起,開始推動糞便潛血篩檢,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陳炳諴強調,年齡屆滿50歲後的民眾,可至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進行篩檢。

怎麼做能減低大腸癌發生率?醫師公開3飲食法

至於要怎麼做才能減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前高雄榮總腸胃內科主治醫師、現任成美腸胃科診所醫師歐威廷表示,需要從生活上著手,運動、飲食、膳食補充品及藥物是民眾可以努力的部分,最新醫學研究結論包括:

1.運動:每日散步30分鐘以上,可降低10%大腸癌風險

歐威廷指出,目前文獻上建議有保護力的運動強度,至少要大於每週600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vilents;MET minutes ),也就是每日散步30分鐘以上,如此可降低10%大腸癌風險。若強度提升至每週4,000代謝當量以上,也就是每日慢跑70分鐘以上,可降低17%大腸癌風險。

若進一步提升運動強度到每週8,000代謝當量以上,也就是每日慢跑2小時半以上,可降低21%大腸癌風險。不僅如此,運動亦可減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的發生率,「可說是健康的萬靈丹!」

2.飲食:全穀類是預防大腸癌的最佳良藥

歐威廷表示,證據等級較強烈的有多食蔬果、全穀類纖維,這樣的飲食亦有助於排便。

(1)蔬果的幫助:多食蔬菜水果對預防大腸癌有一定的幫助。就大型研究而言;每天至少100克(gram)的蔬果攝取(即大約半顆蘋果),可以減低罹患左側大腸癌的機會(指降結腸癌、乙狀結腸癌及直腸癌),能夠吃到每天800克(gram)以上蔬果的人效果更佳。

(2)纖維的益處:目前較大型研究發現每日攝取10克(gram)以上的全穀類纖維(如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麥、蕎麥等),可以減低罹患左側大腸癌的機會(指降結腸癌、乙狀結腸癌及直腸癌)。但歐威廷也提醒,須注意的是這裡的纖維是指全穀類的纖維而非蔬果纖維,這可能是因為全穀類中有蔬菜水果含量較少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而這正是預防大腸癌最好的良藥。「因此,要預防大腸癌除了多攝取天然五色蔬果外,亦要多攝取全穀類食物才能相輔相成。」

目前研究發現每日攝取10克(gram)以上的全穀類纖維(如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麥、蕎麥等),可以減低罹患左側大腸癌的機會。(圖片來源/wuzefe@pixabay)

(3)維他命B6的攝取:目前綜合多個維他命B6相關研究分析結果發現,血液中活性B6的濃度較高者有較低的大腸癌風險。歐威廷指出,成人每日只需約1.3-1.7克(gram)的維他命B6,若有均衡飲食應不致缺乏。

但歐威廷強調,有些族群較容易維他命B6缺乏,像是洗腎病人、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及因分枝桿菌感染需服用異菸鹼醯胼錠的病人,這樣的族群醫師會視需要開立藥方補充。「因為許多食物中已含有維他命B6,因此若無任何慢性疾病又想補充B6,目前文獻建議一天不宜超過100毫克(mg),因為過量攝取反而會造成感覺神經異常,得不償失。」

3.藥物: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能降低大腸癌發生,但這5種人不適合

陳炳諴表示,目前在大型隨機性試驗綜合分析顯示,連續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的未滿5年者,可以下降右側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若是再延長阿斯匹靈使用時間超過5年以上,能進一步下降全大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研究中發現每日75-300毫克皆有效,也就是說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就有效果,因為這些研究,澳洲政府於2017年澳洲防癌準則中,甚至建議50-70歲的澳洲人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防癌。」

但陳炳諴也提醒,服用阿斯匹靈仍然要注意且衡量每個人的條件,以免未得其利,反受其害。例如對阿斯匹靈過敏、血壓控制不良者使用反而會增加顱內及眼底出血風險,腸胃道潰瘍出血患、肝硬化患者、腎功能不良患者皆不適合使用阿斯匹靈。

多吃深海魚、紅藜能降低大腸癌風險?

其他常被討論的像是多吃深海魚、紅藜、補充鈣質、維他命D、大蒜等,是否能降低大腸癌風險?歐威廷表示,目前這些證據等級較低,原因為:

(1)鈣質的補充:就目前多研究分析指出,一日1,200毫克以上的鈣片的補充可預防大腸腺瘤復發,但對於降低大腸癌發生率來說,這些大型研究並沒有一致的結論。鈣片在大腸癌的角色,以目前美國腸胃科醫學會建議,是拿來預防大腸腺瘤的產生及復發。

(2)鎂的攝取:鎂是身體的重要元素,在動物實驗中發現能降低大腸癌發生率,不過歐威廷表示,目前在人體中,證據力較強的僅有一篇在瑞典作的觀察性的研究;平日攝取鎂原素不足的瑞典人,追蹤15年後發現他們發生大腸癌機會較高。含鎂的食物包括紫菜(含鎂量最高)、綠葉蔬菜、糙糧、堅果也含有豐富的鎂,而肉類、澱粉類食物及牛奶中的鎂含量屬中等,大家仍可以適量攝取。

(3)深海魚攝取:魚油中的ω-3脂肪酸在一些病例對照研究中發現可降低大腸癌罹患率,但這些研究並非隨機性試驗,據等級較為薄弱。「且ω-3脂肪酸主要存在於含脂肪的肉食性魚類,如鯊魚、旗魚、鮪魚,但由於他們是食物鏈的高層獵捕者,他們的身體也可能累積了大量的毒素(如汞、多氯聯苯、與氯丹),因此不建議大量攝取。」

(4)維他命D:目前研究證據上僅顯示缺乏維他命D可能會增加大腸癌機會,然而歐威廷指出,補充維他命D即使用到一天1,000IU以上,加上鈣片仍然看不到有降低大腸癌保護力,僅僅能夠下降骨折的風險。

(5)大蒜:歐威廷表示,大蒜在一些觀察性的研究中發現,可以降低大腸腺瘤及大腸癌的發生率,曾被高度關注,但目前證據仍薄弱。若想要吃,就這些研究的劑量,由一週吃一瓣大蒜(約3克)到一週吃5瓣大蒜(約15克)都曾被報導有效。

(6)台灣紅藜:至於相當火紅的台灣紅藜,對於大腸癌的保護效果?歐威廷表示仍然未知,「目前僅有在動物實驗上發現對於大腸癌前病變或許有所幫助,但並沒有任何設計良好的人體上的實驗證實有效,需要台灣人本土更大型的研究來佐證。」

常被討論的像是多吃深海魚、紅藜、補充鈣質、維他命D、大蒜等,是否能降低大腸癌風險?歐威廷表示,目前這些證據較薄弱。(攝/陳稚華)

中藥與生機飲食排毒,能治療大腸癌?

至於用中藥與生機飲食排毒,是否能治療大腸癌?對此陳炳諴表示,診間有時會遇到一些不願接受正規醫療建議的患者,堅持以中藥、偏方、或生機飲食來治療,這樣的患者常常將病情拖到較晚期而無法接受較有效的治療。

「中藥、偏方、生機飲食這些方式目前並沒有科學上強烈的證據能治療大腸癌,正確的方式是面對自己的疾病、諮詢專業的醫師,共同討論出最佳的治療方針並接受治療。」陳炳諴提醒,大腸癌完治後更要聽從醫囑、定時回診追蹤且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才能預防大腸癌復發。

陳炳諴也強調,目前大腸癌治療方式是立基於過去許多的臨床研究,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治療,為有憑有據的科學研究結果,這些治療的準則能增加癌症患者存活率、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

更多信傳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