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出台灣魂──李光裕 讓世界看見空靈的生命美學

【文˙李珊瑋 圖˙采泥藝術】

李光裕歷時十多年,用心打造一座台灣的藝術家園。
李光裕歷時十多年,用心打造一座台灣的藝術家園。

藝術的生命,就在於矛盾的張力。藝術家的工作,是能夠清明的穿透對立,圓融契合。享譽國際的雕塑大師李光裕,以爐火純青的深厚底蘊,遊藝在虛實之間。信手捻來,春色自成。

出生高雄的李光裕,汲取本土豐滿的民俗養份,揮舞出獨特的東方人文。用靈動的藝術語彙,成就台灣風情。有無之際,驚艷國際,讓世界看見寶島綿延無盡的軟實力。

遠離塵囂的桃花源

蜿蜒陡峭的山路,瞬間把雜亂的市景,拋諸腦後。短短十來分鐘,眼前只見碧綠無涯,山嵐飄動。李光裕一襲牛仔布連身工作服,站在六米高的工作室前,笑臉相迎。

佔地一甲餘的偌大庭園,一草一木,一階一池,都是李光裕歷時十數載,胼手胝足的成果。「我希望打造一座屬於台灣的藝術家庭園,永世留存。」古意憨厚的笑顏下,有著不可動搖的堅毅。即使投注畢生積蓄和心血,也在所不惜。

晨曦落日,俯仰其間,是李光裕無盡的創作養份。二葉松枝繁葉茂,頎偉兀立。杜鵑山茶,粉嫩鮮活,各顯風華。春雨霏霏間,細香悄然微度,落英無言繽紛。「這一切都是用我的想像力做出來的。」把大自然當成載體,景隨路轉,意伴境移。李光裕無數的雕塑作品,錯落其間,寂靜的表述天地有情。

父親的秘密

「我能夠有今天,完全是因為父親深藏一生的秘密。」李光裕回憶起在那個升學掛帥的年代,低迷的成績,從未受到父母責備,反而鼎力支持他走上藝術之路。

「父親在日治時期,以全校第一名成績畢業,旋即被恩師帶到日本升學,並以第一名自東京高工畢業。」如錦前程,正待開展,卻受到李光裕祖父的召令,回台成婚。「徒具高級工程師的實力,卻任職國小美術老師,讓父親一生鬱鬱寡歡,有志難伸。」

以一個國小教員的薪資,養育7個孩子,必然是節衣縮食。「但是父親從我國小起,就四處帶著我拜師習藝。母親更是為了我,不惜向鄰家借錢買宣紙。」懵懂的年歲,不明瞭父母親為什麼這麼做?直到上初中時,無意間發覺了父親的秘密。「他從日本歸來的學生,拿著一張紙條,一直向父親致歉,說沒有找到地址上的女孩。」父親絕望失落的空洞眼神,近半世紀後,仍鐫刻在李光裕的心版。

「母親辭世前,要我湊近她口邊,用微弱的聲音告訴我,父親從來沒有愛過她。」這是一個讓李光裕震撼心痛的告白,卻也讓他積存心中的諸多疑問,幡然領悟。

數十年來,在禮教的束縛下,同居一室的夫妻,各自隱忍。一個將至愛深藏內心,一個始終默默地包容。那種凌遲般的痛楚,夜夜錐心難抑,卻仍要日日打起精神,維繫一家的生計。「因為太苦了,所以他們不要我再重蹈覆轍。」李光裕得以順遂的赴西班牙習藝,娶外籍女子,離婚,再婚,父母都一路支持。只是為了讓李光裕的人生,圓滿幸福,不留遺憾。

防空洞裡的安寧

「我其實是一個很孤僻的人,防空洞是我的最愛。」站在一件有若山洞的雕塑品前,李光裕打開了無人窺伺的心扉。鄉間的生活是自由放縱的,當村童們集結喧嚷時,李光裕每每喜歡將自己隱藏在防空洞裡,獨自享受那份閒散和恬靜。「我覺得那種包覆,讓我有安全感。」雖然小小年紀,卻懂得如何沉靜,面對自我。

「但是我同時也是好奇寶寶。」李光裕笑著說,他曾經追著消防車,上氣不接下氣地跑過好幾條街,只為了享受瞭解真相的快感。「我到現在還是沒有改變追根究底的習性。」那種執著的好奇心,伴隨著李光裕一生,也成就了他的志業。

「藝術就是表現衝突的張力。」李光裕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的極端個性,正是藝術家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質。

貴人一路扶持

「那時我還是小蘿蔔頭,由畫人像的師父啟蒙。」小時候,李光裕經常跑到高雄六合夜市買畫片,自己剪裁裝訂成冊,愛不釋手。父親察覺到孩子的天賦,領著他到鄰人家,開始學習水彩。

「初中時,許尚武老師正式教我畫花鳥,高中開始專注書法。」面對未來,李光裕一步一步札根。「為了報考藝專,跟隨黃光男老師學素描、水彩、國畫。」當時黃光男建議李光裕走雕塑這條路,藝專設有正規的教學,成為李光裕唯一的志願,雕塑也成為他一生的志業。

「人的一生,真的有許多貴人。」當時留學西班牙的老師任兆明,鼓勵他繼續升造,從一年級開始,就教他西班牙文。留學西班牙的學長葉竹盛,更全力幫忙辦理入學申請,安排生活。「沒有他們的熱心幫忙,我是沒辦法順利出國的。」民國67年,李光裕首次踏上異國習藝之路。

「一個鄉下孩子,第一次出國,看到歐洲雄偉的建築,美麗的花園,真像是劉佬佬進了大觀園。左顧右盼,興奮地不知道要看哪裡。」聖費南度皇家藝術學院的課程非常緊湊,但是上了一整天的課後,李光裕又接著到校外的素描教室,再臨摹3、4個小時,直到星斗高掛,雙眼酸澀,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倒頭就睡。「我就像海綿,不停地吸收。」就這麼孜孜矻矻,埋頭學習,打下了紮實的根基。這種拚命的習性,持續到回台任教,經常工作到徹夜不眠。

「那時候最怕放假,因為同學們都去享受假期,我卻是到處打工。」父母竭盡全力籌措他的留學費用,只夠買一張單程機票,剩下的,全要靠李光裕自己打拚。

馬德里大學美術學院擁有當時歐洲最好的軟硬體,李光裕在此取得碩士學位。「托雷多(Toledo)教授為我打下西方藝術的基礎,他不僅是經師,更是人師。」李光裕談起恩師,眼神中流露出無盡的感恩。「他無時無刻不在學校,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工作室。那種對藝術一輩子的執著,影響了我的一生。」

「苦楚」是創作的養份

「我心中有無盡的苦,但是我把它轉化為創作的養份。」豐沛的情感,敵不過現實的殘酷,兩次的婚姻,都以離婚收場。那種對溫暖擁抱的渴望,毫無掩飾的傾洩在雕塑上。

「阿彌迦仁波切度化了我。」藏傳佛教影響的不只是李光裕的心靈,更對他的創作,有無盡的激勵。「修法,讓我有覺醒的能力。去除自我,消弭我執,才能脫離自我,成就無我。」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豁然開朗。從此,李光裕走出殘缺,無拘於眼耳鼻舌身意,有若天馬行空,再無束縛。作品的風格由寫實飽滿,抽離重組,蛻變為扁平穿透。虛實相生間,行雲飛騰,優游在無窮盡的宇宙。

「不要執著在形體,更不要死守在雕刻,所有的事情都會觸類旁通,成為養份。」李光裕鼓勵學生要多面向嘗試,在不同領域間求取融通。

「我在太極拳中,感受到氣韻綿延不絕的流暢,讓我對身體有全新的領悟。」李光裕在《手系列》作品中,表達出無畏的布施,用不退縮的勇氣,去面對、解決與放下。「我凝視著手掌,它就像五線譜,無數的音符,跳躍其間,可以演奏出無盡的樂章。」當兩手相觸,更傳遞出自我與外界,各種面向的關連。

「我在佛法中領悟到『無漏』的智慧。」追求全然解脫的李光裕,拈花自得,觸手成春,體悟到天地間無處不美。「常有人問我,靈感從何而來?」當藝術與人格合一,心靈飽滿了,創作怎會枯竭?

用平常心,揚譽國際

「不忮不求,才能圓滿。」李光裕《鬥牛系列》及饒富東方禪意及民俗元素的傑出作品,在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大放異彩,獲得世界級的肯定。不但是藝術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更讓國際間看到台灣卓越的藝術軟實力。「我希望透過藝術,讓世界看到台灣活潑的人文景觀。」

在得知展館是海明威的故居後,李光裕靈光乍現,著手創作《鬥牛系列》。「牛的衝刺蠻力,和鬥牛士優美的旋身,在矛盾中展現美妙的張力。」

大威德金剛受文殊菩薩馴服的哲學語彙,表述藝術是一種二元文化的均衡,它永遠存在著衝突與對立。「我希望別人在觀看時,心靈也能夠得到平衡和慰藉。」

早已不把毀譽放在心間的李光裕,對於這次出乎意想的成就,淡然視之。「我很感謝那些支持我的人,但是我不會因此而自我膨脹。」李光裕將一切視為水到渠成。

「人很容易心猿意馬,要時時警惕,拉回自我。」李光裕現在每日的功課,是用規律的作息,定住本尊。他引述佛經:「緣思不到,一片靈明;廓落無依,十方通暢」,讓世人在滾動紛雜的世界中,看見他所要傳達的慈悲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