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疫苗出現副作用低 施打隔8週防護力最強

記者 段楚禎 報導

由COVAX分配的20萬劑AZ疫苗最快本(2)月底來台,但國際間紛紛傳出因接種AZ疫苗後產生副作用而暫停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天公布接種COVID-19疫苗的副作用,並評估接種AZ疫苗以兩劑間隔8週的防護力最佳。另外,國內治療新冠肺炎有了重大突破,陽明交大團隊宣布有4款可抑制COVID-19活性效果的潛力藥物。

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大多會有注射部位疼痛的症狀,其中莫德納疫苗出現頻率最高達92%,其次為BNT/輝瑞疫苗84.1%、AZ疫苗54.2%;至於發燒副作用發生頻率,則是莫德納15.5%,BNT/輝瑞14.2%、AZ疫苗7.9%。另有5至7成的人會感覺疲倦、5至6成有頭痛症狀、4至6成肌肉痠痛。

根據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一般副作用出現頻率,年長者發生頻率低於年輕人;腺病毒載體疫苗如AZ疫苗的第一劑副作用出現頻率高於第二劑,BNT/輝瑞和莫德納疫苗等mRNA疫苗則是第二劑高於第一劑。

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指出,目前全球施打3大疫苗中,以莫德納的副作用發生頻率最高,AZ疫苗在多項副作用出現頻率都比BNT及莫德納疫苗為低,且一般副作用發生頻率,年長者低於年輕人。

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解釋,年輕人免疫系統強,打入疫苗後可能反應劇烈,產生副作用機會反而比老人家高。發生副作用這非打了疫苗後生病,且通常1、2天後就會自然痊癒。

根據國際最新研究發現,AZ疫苗兩劑相隔8至12週,防護效力可發揮至最高82.4%。陳時中表示,各藥廠的疫苗接種施打時間會滾動式檢討,參考歐洲國家狀況,第一線醫護人員會錯開施打,避免全體施打後很多人產生副作用,而影響醫療人力。

此外,陽明交大研究團隊發現COVID-19和SAR病毒相似度很高,鎖定蛋白酶罩門後,透過大數據找出4款可抑制COVID-19活性效果的潛力老藥,包括抗C型病毒藥物巴色匹韋(Boceprevir)、特拉匹韋(Telaprevir),以及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可用來抗發炎的藥物JMY206。陽明交大學生物科技學院院長楊進木提到,研究團隊將申請專利並發表論文,未來規畫混合相關藥物成分並研發成新藥。

3款COVID-19疫苗副作用比較,如下表:

原文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