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去年九合一大選大有斬獲,不僅取回台中高雄兩個直轄市,更徹底改變台灣地方的政治板塊,同時迎回好久不見的「九二共識」神主牌。在藍營支持者士氣大振以及勝選氛圍的驅動下,國民黨高層表態爭2020年大位的人選超過預期,除了原本名單人選吳敦義、朱立倫外,馬英九在去年成立基金會後勤跑基層企圖心不容小覷,王金平出版新書後更展現個人強烈的意志,藍營人士顯然認為這是一場「頭過身過」的選戰,似乎誰贏得提名誰就拿下總統大位。然而,事情有這麼簡單?
年關將至,盤點過去一年以來的兩岸關係內涵,大抵只能以波濤洶湧來形容。由於政治主動與政策產出多在北京手中,充分體現習近平十九大以來「單邊主義」的強勢作為,同時也讓各項銳實力的作為成為兩岸關係的日常;前者可從居住證、工作證以及金廈「新三通」等議題中看出端倪,後者則在九合一大選前後各項網路攻勢得到解釋。更重要的是,藍營在贏得九合一大選之後,以高雄為主的「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儼然成形,直白說,民進黨在兩岸關係的治理能力備受衝擊。
在蔡英文總統的領銜主導下,民進黨一改敗選後的被動局面,在各項議題上選擇直球對決,充分掌握議題節奏與新媒體特性,調整政治溝通的模式後,網路聲量與民調都有所斬獲。有論者認為「習五條」似乎打通了小英的任督二脈,「路上撿到槍」則是另一種戲謔的說法。
賴清德卸任行政院長後,隨即拋出以內閣制修憲的議題,雖然沒有仔細言及未來總統的角色,大抵先以「立法委員兼任閣員」做起。賴的提議與2014年朱立倫2014年接任黨主席的內容如出一轍,顯見現行半總統制的制度缺陷已經超越藍綠政治,也成為輸家搶占議題高度的手段。
民進黨雖然在前陣子的兩岸議題攻防中取得了局部的優勢,然而這個「勢」來自於習近平談話的強硬、台灣民心本質抗拒一國兩制、總統掌握回防的節奏以及新媒體的擴散效益所造成的。樂觀些看,九合一大選雖然重挫蔡英文的「執政」,但是並沒有摧毀民進黨的核心價值與兩岸論述內涵;現實點看,民進黨敗選以來的重建工程,當然不可能建立在外在環境的轉變或是對手犯錯的前提上,前述效應至多只是止血尚談不上重生,民進黨若想在未來大選有所作為,箇中關鍵仍在於未來一年的具體施政內容,閣揆人選則是重中之重。
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引發台灣輿論的關注與反彈,這多與中共的威權政治與父權政治「上對下」的思維密切相關,特別十九大之後,習近平對台政策趨於保守緊縮,直白說「不能背離我的意志而獨立存在」或「我命令你用我的方式愛我」就是北京對台政策的本質。習近平的講話內容,更將這種意志強加於台灣人民身上。
民進黨主席選舉在即,兩位參選人不約而同提出「當選後舉行中國政策大辯論」的承諾,就政黨文化與責任政治的角度來說,都是極為正面的訴求,特別是民進黨處於「球隊重建」的關鍵時刻。
中共領導人向來重視自己歷史定位與意識形態中序列位置,一如外界期待,習近平在中共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進行重要政治講話,雖然內容不脫十九大以來習的各項政治論述架構,但動機卻十分明確:試圖將自己在十九大政治報告內容與改革開放進行銜接,讓彼時的舊時代的開端與當下兩個一百的「新時代」呈現出繼承與創新的雙重關聯。
柯文哲所拋出的「雙城論壇邀請韓國瑜參與」就是議題操作的典範,其出手的時機與對象完全吻合當下的政治氛圍與節奏。
民進黨執政後的各類政治失靈現象,才是本次敗選的關鍵。面對敗選,蔡英文、陳菊與賴清德雖然已辭職作為檢討的起點,如何徹底面對政治權力的結構性問題,才是民進黨未來谷底翻身的前提。
九合一大選即將於今日(11/24)揭曉結果,本次選舉之所以引發各界關注,其關鍵在於新的政治人物、選舉策略與社會現象的出現,不僅解構了我們對於民主政治的傳統認知,對於日後台灣的政治發展也埋下了不少伏筆。
在年初的時候在這裡寫過一篇有關新北選情的分析,對於新北選戰的本質,我的觀點很簡單,侯友宜選情固然樂觀,蘇貞昌的挑戰不少,但關鍵在於「證明我可以,絕對比我將來可以」要容易。蘇陣營看見了,然而侯友宜卻萬般輕忽,導致兩人採取迥異的選舉策略,也使得選戰出現變數。
受到公民社會與審議式民主的浪潮所驅動,社會大眾對於公共事務關注的興趣遠甚過往,再加上新舊媒體管道日益多元,使得政治溝通必須兼顧傳統媒體的散佈、流通、反餽等功能,也必須融入新媒體所擁有的即時、互動與分享的特色。因此,在政治溝通與形象包裝日趨專業當下,政治人物與選民之間的對話成為一門藝術,政策辯論成為從政者必修學分。
國慶講話只是把前述的內容轉化成為更清晰的訊號,面對中國在兩岸關係的外交打壓、經濟緊縮與社會滲透,民進黨政府已不再重申「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現狀」的原則立場或「新四不」與「三新」的補充內容,而是以「求穩、應變、進步」的中性語法進行回應。
平心而論,四年前林智堅以1014票的差距擊敗尋求許明財時,多數媒體都有跌破眼鏡的詫異反應,其實這樣的結果自然有其必然性與偶然性。
民進黨日前透過柔性勸說的方式,呼籲自己的黨工職與候選人「不應」參加喜樂島聯盟下月二十日舉行的「反併吞」大遊行。民進黨中央雖然沒有祭出黨紀規格並透過對話機制保留迴旋空間,然而民進黨執政以來大綠小綠之間的的矛盾日已明朗化,其性質似從「人民內部矛盾」逐漸上升為「敵我矛盾」。
近日讀了某位退休政治系教授的投書後,內心感觸萬分,其觀點徹底反應了社會科學「不進則退」的現實無情,傳統的藍綠政治板塊的分析模式,在新媒體與公民社會的當下,顯得格外蒼白無力。
「作為國際與兩岸關係的政策研究者,豈有悲觀的權利?因為要寫打打殺殺的報告遠比建設性的分析容易多了,在危機中如何提出合理、專業的建議並讓老闆採納,這才是政治幕僚應有的素養」。這是自己多年前我加入國安智庫時,長官彼時的期許,多年後我仍將這些話放在心中。
近期兩岸關係詭譎多變,呈現出善意衝突並存的特質,除了體現了目前欠缺信任下政治不穩定的現象外,兩岸人民之間的情緒也無形被激化,這可從一系列看似無所關聯卻存有內在邏輯的事件中看出端倪,也說明了北京對台政策「成之在我,我說了算」的強硬立場。
即便兩岸關係處在冷和的僵局的態勢,但是涉及民間交流的各項爭議持續延燒。這可從東亞青運舉辦爭議後,藝人宋芸樺的言論論戰以及金門引水活動的角色紛爭中得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