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政府立法(「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強制議價法」)強迫谷歌、臉書對淒風苦雨的新聞業付費,臉書一開始傲慢地回應,禁止分享澳洲新聞,發現用戶流失太嚴重後立刻投降,跟進谷歌,宣布將投資10億美金以上於新聞業。
身為卡式錄音帶小教授二號的骨灰級遊戲玩家(那時候,「小蜜蜂」要讀取90分鐘耶),最近認真地玩了一款網頁遊戲「Hero Wars」(英雄征戰)。天啊,這簡直是個競富遊戲,每一個升級動作都要錢,沒儲值天天都會挨打。前一陣子甚至有遊戲玩家為單一遊戲儲值台幣1600萬的新聞,「台幣戰士」、「課金達人」、「課長大大」之名不脛而走………。
富商翁茂鍾向百利銀行貸款3億,留有本票擔保。銀行員諸恩慶持本票向翁茂鍾追債。翁茂鍾手下的財務經理隨即自首「偽造本票」,獲判緩刑確定。翁茂鍾因「本票為偽造」,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免還3億。翁茂鍾立即控告諸恩慶刑事偽造文書及民事商譽求償5億元。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剛剛決定不予換照中天新聞台,理由是多次違規未改善。違規事由包含:違反事實查證12件、妨害公序良俗5件、妨害兒少身心健康4件、節目廣告不分2件、違反兒少法1件、營運不當1件。
「科技偵查法」草案第五條規定,檢警可以GPS等科技設備追蹤嫌犯兩個月,不需要法官同意,引起民眾重大疑慮。
近日廢除監察院議題正式搬上檯面,陳菊院長期許自己是最後一任監察院長。我國要從五權憲法朝向美國的三權分立,廢掉監察院,相信多數人心裡都贊成。但將監察、糾舉彈劾百官之權交給立法委員的同時,我們應考慮歐美的國會兩院制,將立法院拆分為參、眾兩院,以便交叉制衡。
露易絲.布爾喬亞 (Louise J. Bourgeois 1911~ 2010),生於法國巴黎,在法國、美國受藝術教育,融合歐洲美國的文化,定居紐約創作的藝術家。在這地球村時代,為藝術家區別自然國籍的意義逐漸消失,文化國籍的重要性 (在何處受教育?在何處創作?) 比自然國籍更重要。
史泰耶,出生於帝俄時期的聖彼得堡,歸化法國籍的大藝術家,筆者心中的華人四天王朱德群將之奉為精神導師。有論者將史泰耶稱為第二代抽象大師,此種稱呼應該是把康丁斯基當做第一代抽象,不過史泰耶本人倒不認為自己是純粹抽象畫家,也拒絕跟其他抽象畫家一同展出。2019年10月在巴黎佳士得,史泰耶的「偉大足球員們」以約合台幣6.6億拍出。
林布蘭,荷蘭黃金時期的肖像畫家,影響後世最深遠的大藝術家之一。2015年9月歐洲百年貴族羅斯柴爾德以約合台幣54億將林布蘭的「索爾曼斯夫婦肖像」私下出售給羅浮宮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私下銷售的藝術品行情,必須於全球大媒體公布買賣雙方姓名,才可供查稅查核。
筆者心中的華人四大天王之一朱德群 (註一),壁畫巨作「自然頌」七月初剛於香港蘇富比以約當台幣4.3億拍出,創藝術家個人新高。
重大司改法案「國民法官法」正在立法院表決,目前只處理刑事。我國到底要走向參審制還是陪審制?影響國民福祉至鉅,應刑民兩面再詳加討論。
昔者有「和氏璧」,君王願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價值連城,是謂「傾城之璧」。如果換算成今日貨幣,購買中國大陸十五座城市,那價格肯定超過了百億,傾國傾城的「和氏璧」,可說是最貴的古董。華人藝術家常玉(1901-1966),正是現代藝術(modern art 約指梵谷之後,1860-1960年的藝術)與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 指畫家還在世,近100年的藝術)的「和氏璧」。
2020年日本本因坊圍棋戰7月9日剛剛落幕,有點爆冷地本因坊棋聖井山裕太4:1輕鬆達成九連霸,盤前的AI預測本是棋鼓相當的4:3。
金庸逝世快兩年了,直到現在才為金庸銘誄。很大原因是愛深責切,金庸逝世當下反而無言。 一直記掛著金庸的我,前幾天睡夢中忽然被LINE醒:金庸哪一段抄了谷崎潤一郎「春琴抄」?因愛人變醜而弄瞎自己?
1980年黑澤明執導的「影武者」榮獲世界電影三大獎之一,坎城金棕櫚大獎,成為首位金棕櫚亞洲導演,確立黑澤明在日本影史與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並立的御三家地位 (註一)。往後日本出現了許多位有趣的電影大師,例如北野武、小林正樹、今村昌平、伊丹十三、是枝裕和等,但黑澤明的武士系列作,始終佔有特殊經典地位,被後輩視為日本電影之神。北野武曾經深情又得意地回憶電影之神黑澤明衣缽相傳:北野,你做得很好,日本電影的未來就託付給你了。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提出兩岸最新論述,將「九二共識」當成過去式,決定反共、親美、友中。馬上引發前總統馬英九、前主席吳敦義抵制,國民黨中常委劉大貝更直接嗆明這是「小綠論述、看過最差的一篇」。
紅樓夢是中文最偉大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無數的影視衍生。其中較具影響力的有1987年王扶林導演版 (王扶林即唐國強版三國演義總導演),以及爆出大量潛規則醜聞的2010年新版紅樓夢 (註一)。「紅學」千頭萬緒浩瀚無比,可以索隱、考證、版本比對、文學批評,許多文人都有濃厚興趣。
我國健保在2016年入不敷出後,未來一定會破產已經是共識。去年年底健保署長李伯璋媒體投書「使用者付費是防醫院鑽漏洞良方」;今年衛福部證實確有調漲健保費計畫,具體方向仍在研議中,應會在一些藥品、高價檢查上,採取「使用者付費」精神;前疾管局長張鴻仁亦出版「2030健保大限」,為「調漲救健保」做好輿論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