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壇似乎有種傳染病,俗稱「都是……不好,所以我才……」,又稱「大頭症」-都是誰誰誰的錯,與我無關。台灣這類病症好發在新舊任總統之間,甚至漫延到總統候選人身上。美國也不例外,不過現任總統川普特別誇張,幾乎照三餐點名前任歐巴馬,連社會輿論都開始懷疑,2020年歐巴馬是否又要參選。
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繼中國製造進口美國市場的產品關稅提高,與官軍背景陸企涉及不法的證據遭查察後,英國媒體傳出美國又有新動作。金融時報(FT)指出,美國官員向台方轉達訴求,希望民進黨政府設法阻止台廠向華為等輸出關鍵零件,這些零件據稱被用於導彈等武器的製造。
吉里巴斯,一個位在國際換日線上的太平洋島國。只有提到「地球最早看到太陽的國家」,或是「即將陸沉滅國的地方」時,才會出現的名字。
美中貿易戰升溫,指標之一是雙方不斷加高的關稅壁壘。不同於美國之前對「中國製造」的關稅懲罰,2019年9月1日開始的加稅,波及電子產品,如智慧手錶與藍牙耳機等。在中國投下巨資的Apple(蘋果),雖然新的iPhone 11可能免於漲價,但多項產品卻難逃成本增加而漲價的陰影,蘋果愛用者(果粉)恐怕荷包又要失血。
美國與中國兩大貿易巨頭間的經濟戰劍拔弩張,但零售巨頭Costco卻在此時攪亂一池春水。上海分店2019年8月27日首日營業,就創下驚人效應,買場被顧客塞爆、週邊2公里內大塞車,大嬸阿伯瘋狂掃貨之餘,根本不管中國高層大聲喊話「拒絕美資」。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的行事作風往往引發誹議,總讓外界覺得他有錢就是任性。這次川普被《華盛頓郵報》獨家爆出有意購買丹麥屬地、全球最大島嶼格陵蘭,又讓全球一番訕笑。連丹麥總理費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都直稱川普「荒謬」(absurd)、格陵蘭「不賣」(not for sale)。
台灣總統蔡英文贏得民進黨黨內2020年總統大選的初選提名,雖然以她的個性,很可能只會說「(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是個可敬的對手」之類的場面話。不過,蔡賴對決雖說預料之外,卻也在意料之中。畢竟蔡執政3年雖然成就不少,爭議也不是沒有;而賴著眼的雖說是繼「小英」而起之,卻也不能不說是為2024總統大選提前卡位。
蔡英文就任台灣總統後,美國已經在2017與2018年兩度軍售台灣,這幾天又傳出可能三度軍售的消息,包括台灣早就想要的M1A2艾布蘭主力戰車。不過綜觀3次軍售,雖然共和黨籍的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較前任、民主黨籍的歐巴馬(Barack Obama)更為積極地「保護台灣」,但軍售重點仍擺在「防禦」,而非武裝台灣、使台灣獲得「進擊」中國的能力。
以促轉會這次的名單而言,無非是還給黨外(國民黨外)一個清白,也等於是再度肯定台灣民主化的成果。不過,台灣已經改變,再回到街頭與血腥對抗已經不合時宜,318「太陽花運動」的占領國會、國民黨動輒「重返凱道」的政治造勢,其實只會升高藍綠與族群之間的對立。
英國首相梅伊終於在24日宣布,將在6月7日下台一鞠躬。英媒報導,兩階段程序選出繼任者期間,梅伊將繼續擔任首相。不過,能否順利脫歐、以何種方式脫歐,或根本放棄脫歐已成未定之局。
前任美國副總統、民主黨籍總統參選人拜登(Joe Biden)18日剛在賓夕法尼亞州(賓州)正式啟動總統競選活動;現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緊追著20日也來到賓州,並且強調他已大力拉抬賓州產業主力鋼鐵業。兩位老將的「選戰起手勢」都在賓州,正因為該州具有攸關美國總統大選成敗的「搖擺州」地位。
一個16歲的女孩能夠做些什麼?瑞典的頓貝格(Greta Thunberg)帶動了「週五拚未來」(Fridays for future),訴求「大人們」(政治人物)採取具體行動以阻止氣候變遷,最後全球有多達105個國家、1659處的年輕人響應。而頓貝格的影響力,在台灣不只引發對環保的關心,也勾動部分原住民更深層的情緒。
英國原訂2019年3月29日退出歐洲聯盟(EU),但英國下議院三度對脫離歐盟(脫歐,Brexit)相關事項表態,使得首相梅伊(Theresa May)能否「如預期」、「按計畫」讓英國離開歐盟一事再生變數。梅伊可選的方向有限,但在野黨空間則大得多,包括最極端的方案,如英國再度舉行全民公投,以重新決定是否離開歐盟或如何離開。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越南的「川金二會」2月28日不歡而散,金正恩3月2日重新登上裝甲專用列車、途經中國返回朝鮮。雖然外界一度猜測,金正恩可能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於3月4日會面,但「習金五會」並未成真,金正恩由天津直接返回朝鮮,朝鮮與中國這個最大後台之間的走向值得玩味。
2019年3月29日,英國原訂這天晚間23時脫離歐盟(俗稱「脫歐」或「Brexit」)。脫歐協議草案雖然獲得歐盟其他27個會員國同意,但最關鍵的英國下議院卻以壓倒性票數否決該案,導致首相梅伊(Theresa May)恐怕難以順利推動脫歐方案,最後到底是「留歐」,抑或是互蒙其利的「軟調脫歐」(保留部分經濟往來)、雙輸的「強硬脫歐」(無協議脫歐,No-Deal Brexit),端視梅伊能否端出歐盟與下議院皆大歡喜的方案。
美方主要訴求是朝鮮放棄核武,特別是洲際彈道飛彈;朝鮮希望解除國際制裁、獲得經濟援助。前兩者都談不攏,更遑論美國外交承認朝鮮、互設辦事處,以及美朝簽訂韓戰終戰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