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延燒下,當國際奧委會對於東京奧運是否能夠於今年夏天順利舉行,而舉棋不定時,日前卻傳出有日本「運動天皇」之稱,高齡83歲的日本東奧主席森喜朗,因為歧視女性的失言風波,謝罪辭職下台,更雪上加霜的是,原本傳出有意接任的前日本足球協會會長,今年也84歲的川淵三郎,在日本輿論的強大壓力下,也婉拒接任東奧主席,這讓日本東奧似乎出現群龍無首的現象。
緬甸軍方發動政變至今已經超過一週了,雖然有多達十萬緬甸民眾上街示威抗議,但與2007年「番紅花革命」的全國遍地開花相比,似乎來的有些落寞,畢竟少了僧侶(上層民意)與學生(主流民意)的支持,猶如散兵游勇,實難以凝聚成一股反對的勢力。
日前,驚傳緬甸軍方最高領導人敏昂萊,以選舉出現大規模舞弊為理由,發動軍事政變,逮捕及軟禁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及總統溫敏,並宣佈國家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這結束緬甸從2011年以來曇花一現的民主政治,緬甸軍方一向與中國友好,這讓東南亞權力政治板塊出現轉移,也成為拜登政府上台之後最大的外交挑戰。
在拜登新內閣就位之際,外界最關注的:當是拜登政府的對中國新政策,在川普過去四年當中,完全翻轉美中關係既競爭、又合作的意象,將美中大國關係從過去的大國之爭轉變為意識形態之爭,讓美中關係猶如一座失衡的天平,而拜登上台之後,究竟要如何扭轉現今美中的對抗關係?失衡的關係又會擺回多少?雖然,拜登政府的外交新圖像尚未成形,但從拜登及布林肯兩人的發言及作為,聽其言、觀其行,仍然可以拼湊出基本的雛形。
就在韓國前總統朴槿惠因濫權及收受國家情報院活動費,被判處二十年徒刑之後,緊接著韓國三星少東李在鎔也因行賄朴槿惠密友,判處兩年半有期徒刑,同時取消緩刑、當庭收押,由此可見,文在寅總統任期雖然剩下不到一年,但朴槿惠的閨蜜干政案,並未因文在寅步入了政權末期症候群,而有所任何的鬆綁,反而加緊收網,成為文在寅任內唯一的「政績」。
就在美國政權交替之際,不甘寂寞的金正恩又再度躍上國際版面,他在勞動黨黨代表大會上,穿上白色軍服,為自己加上「北韓勞動黨總書記」的新頭銜,也公布北韓今後即將「發展」的核潛艇、無人偵察機等八項武器目標清單。
在確診人數不斷攀升下,菅義偉「終於」宣布日本首都圈,從今年1月8日起進入「緊急狀態」,時間為期一個月,這是去年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日本政府第二度發佈的緊急事態宣言,也是菅義偉內閣上台之後,首度公布的緊急事態。
最近,日本首相菅義偉一句:加入CPTPP是採取會員國的共識決。讓台灣朝野之間陷入日本政府是否「支持」台灣加入CPTPP的爭辯當中,國民黨立委陳以信認為菅義偉此言已經清楚點出,日本政府並未特別支持台灣加入CPTPP,而駐日代表謝長廷則認為,菅義偉是針對中國、韓國及台灣加入的問題做一般性的回答,台灣不必以負面的角度過度解讀。
四年前,在韓國民眾對朴槿惠總統「閨蜜門」的怨氣下,以「打造一個沒有特權的韓國」的宣傳口號,而順利入主青瓦台的文在寅,如今自身卻也陷入特權的泥沼當中,而且這把特權的怒火,還越燒越越大,危及執政的共同民主黨在2022年的連任之路,這讓文在寅不得不親自向韓國人民道歉,可見在韓國人極度崇拜威權,以及凡事都要講究「關係」的文化下,「特權」與「貪腐」似乎已經是歷任總統揮之不去的陰影。
上任才三個月的日本首相菅義偉,最近似乎諸事不順,還屋漏偏逢連夜雨,這讓他的民調直直滑落,明年九月能否連任總裁選舉,已經開始出現變數了。
當朝野還陷入美國萊豬進口的爭議時,隨著反核食公投於今年11月24日屆滿之後,解禁日本福島核食進口的議題,也開始逐漸浮上檯面,日台關係一向友好,在國際上支持台灣也不遺餘力,在美國萊豬先例一開之後,政府究竟能否抵擋日本的「溫情」攻勢,值得關注。 只是,在公投期限一過之後,日台之間就開始出現解禁的呼聲。首先日本交流協會副代表橫田晃拜會朝野立委,除了強調日本政府支持台灣加入CPTPP之外,也期盼明年三月核食問題能夠有所「突破」。 而我國駐日代表謝長廷也冒著前後隔離28天的代價,專程返國了解福島核食進口的「進程」,其理由是如果政府持續禁止核食進口,將不利於台灣加入CPTPP,現今正值中日關係緩和之際,如果中國大陸比我們更早解禁,長期支持我國的日本國會議員,將會沒有面子。行政院長蘇貞昌說:政府現階段並不急著開放日本核食,但台灣若要在國際立足,也不能不管「國際標準」。 綜觀日本與台灣的說法,必須要核食解禁問題有所「突破」,日本才會支持台灣加入CPTPP,而「國際標準」自然是指CPTPP的開放標準,也就是解禁日本核食進口,是台灣加入CPTPP的入門票,這似乎成為台日雙方的統一口徑。 然而,之前台灣以開放美豬進口,換取美台兩國簽署「台美雙邊協定」(BTA),如今卻隨著川普下台,拜登一句:改善國際環境之前,不考慮簽署新的貿易協定。而讓台美BTA出現變數,而不同於BTA的雙邊協議,CPTPP是多邊經濟協議,台灣能否加入,真的是日本政府說的算嗎? 在美國退出TPP之後,由日本主導成立CPTPP,但其標準高門檻、成員共識決的本質,並沒有任何改變,明(2021)年雖然由日本擔任CPTPP輪值主席國,日本首相菅義偉也說:明年是擴大成員國的好時機。但就算是日本主動邀請台灣入會,台灣仍然需要個別與十一個成員國進行協商,在汶萊、馬來西亞及秘魯長期與中國關係友好下,台灣入會的難度實是相當高,換句話說,解禁日本核食進口,只是換取日本支持及邀請台灣入會,台灣想要加入CPTPP,仍然要靠自己努力。 另外,中國政府雖然表態願意加入CPTPP,但中國入會的進程,真的會比台灣快嗎? 有別於RCEP的低門檻,CPTPP是強調自由、開放競爭及反貪腐、高透明度的多邊經濟組織,其也要求不得為了擴張國際業務來補貼國營企業,同時也強調網路自由,不得以政府力量限制網域,而十五萬家國營企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石,再加上中國長期設限的網路長城,現階段中國想要加入CPTPP,實難如登天,況且CPTPP成員國當中,還有最近與中國鬧翻的加拿大與澳洲,中國想要入會,還得通過澳加這一關。由此可見,中國加入CPTPP的難度是遠比台灣高,讓支持台灣的日本國會議員沒有面子,似乎只是合理化核食進口的政治語言。 而對民進黨政府來說,解禁日本核食與加入CPTPP議題,實在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中國所主導的RCEP剛成立,台灣被排除在外,如今台灣如今只能把希望全投注在CPTPP上,而明年日本是CPTPP的輪值主席國,具有邀請新成員國加入的權力,台灣必須要把握這個機會。 而憂的是,政府才剛宣佈明年一月一日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在在野黨全力杯閣下,形成朝野政治對立、立法院空轉,內閣民意支持度也創下新低,如果緊接著解禁日本核食進口,政府能夠承受萊豬、核食雙重民意的壓力嗎?這是蘇院長說現階段不考慮日本核食議題的主要原因。 只是,日本政府一直期盼能夠在明年311時,全面開放福島食品進口,作為311大地震屆滿十週年的大禮;同時也外傳日本將派前首相安倍晉三親自來台遊說,而安倍一向被視為日本有史以來最親台的首相,在台日兩國同為「地震共同體」,以及台日兩國綿密的人情牽絆下,政府真能擋住日本這一波波的「溫情」攻勢嗎?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針對各國對中國好感度的一項調查,日本民眾不喜歡中國的比例高達86%,是亞太地區最高的國家,韓國則是居次,也有63%,而最特別的則是澳洲,對中國的厭惡感首度超過五成,以57%排名第三位,與2008年相比,澳洲對中好感度減少了將近三成。
就在美國進行政權交替之際,中共外長王毅訪問日韓兩國,而從首站訪日之行看來,雙方仍糾結在釣魚台領土主權的問題上,日本方面也一再提出對香港國安法的關切,可見王毅此行,重建中日兩國之間的信任感,是大於中日關係正常化,強化中日兩國經濟關係,重於突破美國所佈下的「包圍中國網」。
就在美國總統大選政權交接之際,經過長達十年的協商,亞太十五個國家「突然」於上周日簽署RCEP(區域經濟夥伴全面關係協定),其涵括東北亞三國(中日韓)、東協十國及紐澳兩國,是亞洲地區第一個多邊區域經濟協定,其經濟體將佔全球三分之一強,同時覆蓋多達二十二億的人口。 從過去以來,RCEP一直是由中國大陸所倡議主導,也被視為是抗衡美國所主導的TPP(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在美中兩強平衡政策下,再加上誰也不知道哪個經濟協定會搶先簽署,這讓許多國家不得不採取兩邊押寶的策略,有多達六國(日本、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及汶萊)同時加入RCEP及TPP,也就在美中兩股政治勢力的相互角力下,讓一向親美的日本及澳洲,屢屢以智慧財產權及服務業議題加以延宕,成為RCEP成型的一大阻力,而如今RCEP早於美國所倡議的TPP亦或是日本所主導的CPTPP(跨太平洋全面夥伴經濟協定),可以視為是中國對外經濟戰略的一大勝利。 從中國大陸的角度來看,加快推動RCEP主要是要抗衡美國川普政府所主導的「美中貿易大戰」及「可信賴國家供應鏈」策略,在美國逐步提高對中貨物關稅,導致中國輸美的產品逐漸減少,中國以簽署RCEP的方式,以低關稅讓東協十國取代美國成為海外的新市場;其次美國制裁華為及與盟國建構可以信賴的供應鏈,讓中國無法從美國科技大廠取得上游關鍵性零組件,而RCEP的建構成型,將有利於中國從日本取得半導體的上游原料,轉以日本來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半導體供應商。 只是,在川普宣布退出TPP後,接替美國成為主導國,並將其改組為CPTPP的日本,為何放棄原有的CPTPP路線,而改為加入中國所主導的RCEP呢?而再配合美國抗中策略上不遺餘力的澳洲,為何同意放手簽署RCEP呢? 其實,一個多邊區域經濟協定的達成,必須要有內部的需求以及外在環境的推力,從日本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是最大貿易國家,這讓日本在抗中路線上一直採取政經分離的原則,在軍事上加入美國的抗中連線,積極加入美英澳所主導的「五眼聯盟」,但在經濟政策,卻是強調經貿利益及自主性,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日本必須要強化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來振興國內的經濟;其次川普退出美國所主導的TPP,以及拜登對於是否重返TPP態度上的猶疑不決,再加上其所主導的CPTPP談判進度的停滯,讓日本必須抓住美中貿易角力下的戰略際遇期,以搶先加入RCEP來進入東協及中國市場。 從澳洲的角度來看,自從1986年澳洲總理霍克倡議「亞太經濟合作協議」(APEC),把自身視為亞洲國家,積極融入亞太經濟整合便成為澳洲的主要外交路線,而在川普上台之後,在美中大國對抗下,澳洲不滿中國的聲浪也逐漸升高,逐漸成為中澳之間的意識形態對抗,但在美國政權輪替之際,拜登政府勢必會緩和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而加入中國所主導的RCEP,則有助於修補中澳兩國之間的對立關係;其次近幾年澳洲也倡議在經濟上「脫美入亞」政策,讓澳洲的農業及服務業能夠進入東協十國及中國市場,而RCEP的簽署,將有助於澳洲以統一的貿易規則打開亞洲的市場。 只是,在RCEP的簽署之際,澳洲莫里森訪問日本,雙方簽署「日澳防衛協定」,將來澳洲軍隊將可以在日本軍事基地進行訓練,澳洲成為二戰以來,日本與美國之外,另一個軍事同盟國家,形成日澳在西太平洋圍堵中國的軍事防線,由此可見,RCEP的簽署,並不代表著日澳與中國軍事關係的緩和,也是日澳兩國採取經濟緩和、軍事圍堵的兩手策略。 換句話說,日澳簽署RCEP,只是基於其自身的經濟利益,而並非放棄圍堵中國的路線,同時這也是對美國遲遲未能重返亞洲的高度不耐。
就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果陷入撲朔迷離之際,在之前一直對川普政府所推動印太戰略,以及五眼聯盟都保持觀望態度的韓國,卻在此時派其外長康京和訪問美國,這意外地讓康京和成為美國大選後,全球首位訪問美國的外交部長。
經過漫長的開票之夜,隨著威斯康辛州及密西根州的翻轉,讓拜登的選舉人票來到264張,若再加上在有6張選舉人票的內華達州持續領先,拜登要贏得這場美國總統大選,似乎沒有任何懸念了,而且還不必靠賓州上百萬的通訊票,鐵鏽區的威州及密西根州,成為拜登勝選的最重要關鍵州。
眾所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下周三(台北時間)即將投票,但是川普與拜登兩位候選人仍然陷入激戰,川普陣營大打拜登兒子杭特的「電郵門」,塑造其家族不道德的形象,拜登陣營則揭露川普在中國大陸有銀行帳戶,還在當地繳了將近19萬美元的稅,以顯示川普「反中急先鋒」的言行不一,而遠在太平洋彼岸的台灣也沒有閒著,各路美國專家互相押寶、對賭,形成場外加油聲蓋過場內競爭的特殊景象。
就在川普與拜登兩人選情逐漸進入肉搏戰之際,日前,根據一項跨國民意的調查,台灣竟有高達42%民眾支持川普,高居亞太八國之冠,反觀挺拜登只有的30%,這讓台灣在所有民調國家當中,成為唯一川普支持度超過拜登的國家,在現今反中的氛圍下,台灣儼然已經出現了「川普情結」。
日前,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意外地」在勞動黨75周年大會上流下眼淚,並向北韓人民道歉,還稱自己不夠「努力」。過去一向高高在上、怒而不威,不但毒害自己的親哥哥金正男、動輒以殘忍方式處決姑丈張成澤及國防部長玄永澤、並視人民性命為草芥的金正恩,竟然會在北韓人民面前流下男兒的眼淚,難怪有人會戲稱之為「鱷魚的眼淚」,並臆測金正恩流淚背後的政治目的。
就在外界都紛紛在臆測,這次美國大選究竟會出現何種形式的「十月驚奇」?有人認為是新冠疫苗的研發成功、也有人覺得是美國與伊朗世仇的大和解,更有人認為是第四次美朝領導人的「川金會」,然而,日前卻傳出美國總統川普確診染疫的消息,讓川普個人反而成為這次「十月驚奇」的最佳男主角,為這次總統大選投下了不可預測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