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綠監委近期質疑中選會未針對核四啟封商轉發電公投辦理聽證,有怠忽職守之嫌,甚至建議修正《公民投票法》,要求每項公投提案都要舉行聽證會。監委趙永清甚至還聲稱這項核四啟封公投是陷台灣於亡國滅種的重大危機。
由於防疫表現出色,從選後至今,蔡政府的施政滿意度表現大抵不錯,動輒突破6成,聲勢看似如日中天。然而蔡英文高滿意的背後,卻並沒有與之相符的鞏固政策基礎。根據日前TVBS的調查,在12個具體政策面向裡,蔡政府平均施政滿意度僅有43.6%,不滿意則為37.2%,與個人施政滿意度有近2成的落差。甚者,在12項裡竟只有3項滿意度高於5成,而有5項在4成以下。
當人類文明迎來2020年第一道曙光時,未曾有人能想像,在幾個月後,人類文明將遭遇一場全球性的公衛浩劫。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目前新冠肺炎已經在全球橫掃185個國家,感染267萬人,帶走18萬人的性命。可以說是人類現代史上最為嚴重的一場全球性疫情。
國民黨的青年斷層相當嚴重,根據統計,僅3.16%的黨員在40歲以下;政治幹部同樣如此,2018當選議員40歲以下比例在14.5%、2020當選立委40歲以下2.6%,49歲以下15.8%、2018當選地方首長平均年齡57.5歲;而青年支持率在2020大選更是輸給民進黨近4成。
失去青年支持,被認為是國民黨在2020選舉大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這個泱泱百年老黨,長期以來也陷入極為嚴重的青年斷層危機,不只是缺少年輕人支持,黨內的青年人才更是鳳毛麟角,讓整個政黨呈現高齡化的面貌。因此在敗選後,國民黨高漲的改革呼聲中,也對青年議題多有著墨,黨主席參選人江啟臣和郝龍斌都有對青年事務進行表述,和提出看法。可見時下關於國民黨青年改革的關注度確實是焦點所在。那國民黨真如同外界所想像或形容般,真有嚴重的青年斷層問題嗎?
國民黨在2020大選失敗之後,黨內各界呼籲改革的聲浪水漲船高,可以說,改革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筆者與「黨革青」的青年夥伴在1月11日晚間,率先於國民黨中央黨部前提出三點倡議,也就是「改革三步驟」:組建中央改造委員會、舉辦黨是改革會議,召開臨時全代會審議改革方案。
以柯文哲白色力量為基礎起家的台灣民眾黨,在2020大選中雖然參選總統,但是在政黨票部分卻有所斬獲,拿下5席不分區立委,成為國會第三大黨,奠定藍綠之外第三勢力龍頭的地位。
2020總統大選結束,國民黨再次遭逢民意海嘯,在總統、立委雙雙兵敗,前者大輸265萬票,後者則只比2016年多斬獲3席,讓民進黨仍在立法院單獨過半。整體來說,民進黨包含蘇震清、陳柏惟、林昶佐、趙正宇,立委席次合計達65席,國民黨包含傅崐萁、高金素梅則為40席,其他包含民眾黨5席與時代力量3席,大致延續第九屆立委的結構,組成第十屆國會綠仍大於藍的生態。
台大政治系教授蘇宏達日前揭露因去年11月針對故宮議題評論而在今年12月時,被以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散佈足以影響公共安寧之謠言,遭到警局傳喚。事後更證實這是調查局移送的案子。然而這起事件,無論是從現行法規,抑或是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層次來看,都有諸多爭議之處,尤其是在近來社會各界對民進黨政府以國安為由,限制言論自由的作法有相當疑慮的情況下。
民進黨在去年11月底提出的《反滲透法》,由於僅花三天就逕付二讀,且只歷經兩天朝野協商就三讀通過,因此在程序與內容上,都受到社會各界不少批評。雖然蔡英文總統在今年的元旦談話中強調《反滲透法》是反滲透,不是反交流,因此該法通過不會影響自由人權,也不會影響兩岸正常交流和往來,在大陸的台商、台生、台師與台幹的正常生活都能照舊,不受影響。
高雄在本月21日同時迎來兩場立場截然不同的遊行集會,一場是由韓團隊主辦的挺韓大遊行,另一場則是由民間團體Wecare舉辦的罷韓大遊行,兩場主辦方都聲稱吸引到數十萬支持者到場。
蔡英文總統在近日公開宣稱,《反滲透法》是蔡政府國安拼圖的最後一塊,預計今年12月31日一定要通過。然而蔡口中最塊重要的拼圖,卻是民進黨立院黨團在11月26日時才公布推動的法案,以取代過去飽受批評而遲遲不敢推動的《中共代理人法》。
創黨30餘年的民進黨,向來以派系政治聞名社會。此次推出的不分區名單,其實就是歷經派系角力與分贓之後的產物。雖然民進黨自列的名單資歷看似光彩,有老人福利、教授、新住民、醫生、律師、主播、土木技師、台商、原住民等項目。然而仔細觀察,基本都是打著專業形象來隱藏派系色彩。甚者,名單產生的過程更是歷經各派系廝殺,棄形象與專業不顧的過程。從此也可以看出後蔡英文時代的綠營權力脈動端倪。
根據TVBS最新的民調,在橘營的宋余配能拿8%的情況下,藍營的韓張配目前只落後給綠營的蔡賴配8%左右。而細究數據結構來看,可以很明顯發現,韓蔡之間在60歲以上的銀髮世代大致平盤,40至59歲的壯年世代韓佔優勢,平均領先近1成。然而在20至39歲的青年世代,蔡卻有平均近6成的支持,大幅領先韓。從此來看,韓在青年族群的落後,就是目前選情居劣勢的原因。
自今年2月接任行政院長以來,蘇貞昌的強勢作風,雖然有部分好評,但也由於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風格,引來不少爭議。不過無論如何,根據美麗島電子報的國政民調,蘇揆從3月開始至今的施政滿意度,多數時刻都高於不滿意度,並且連帶拉抬總統蔡英文的滿意度與信任度,成為蔡民調由黑轉紅的關鍵原因之一。
2020大選只剩下70天不到的時間,相對於總統選舉藍綠對決的明朗趨勢,立委選舉則由於多黨參與,從中央到地方,因此顯得更為撲朔迷離。就目前來說,社會上確實瀰漫著討厭兩大黨的情緒,呼籲兩黨不過半,也成為小黨們的主要訴求和策略。那到底這次立委選舉,還會是兩大黨的天下,出現一致或分裂政府?抑是小黨竄起,讓兩大黨皆不過半,創造政黨政治新局。本文以下便將分別探討之。
日前內政部長徐國勇以高雄接連發生治安滋擾事件,親自南下高雄「坐鎮」。高雄市長韓國瑜則引用數據,表示高雄市破案率在六都排名第三,犯罪率也比去年同期低,並未顯示治安敗壞,認為徐的動作是在政治操作。那到底高雄市是真的治安不好,需要內政部長親自南下才能解決,還是民進黨為卡韓不惜破壞高雄形象的政治操作?本文以下便將逐一分析。
香港反送中運動從今年6月以來越演越烈,港府與民運人士、示威者之間的衝突不斷,時見流血暴力事件。雖然事件發生地在香港,並未擴散,然而對於一海之隔的台灣來說,無論是出自於年初「習五點」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所影響,抑或是選舉因素,無疑相當關注這場運動的走向。
9月16日深夜最震撼的消息,莫過於日前才剛宣布退出國民黨,被外界認為參選勢在必行的郭台銘赫然宣布不參與2020連署競選總統。在郭的聲明中談到自己再三思考後,希望讓社會在關注國家領導人的選擇時,能夠回歸理性思考與政策層面的討論,於是他才決定不參與2020連署競選總統。
作為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蔡英文近來在各大場合中,以「中華民國台灣」作為我國的國名。這不僅不符中華民國憲法,甚至也與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或是認定現在的國號稱中華民國的民進黨《黨綱》和〈決議文〉格格不入。本文以下就將逐一分析,蔡英文使用「中華民國台灣」的原因,以及其真實的議題,和造成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