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60%的可可產量,都來自西非國家象牙海岸與迦納,然而當地卻一直存在嚴重的童工奴隸現象,粗估甚至可能有210萬名兒童在不人道的工作環境中受苦。儘管持續有許多團體或巧克力大廠不斷努力,在當地設置健全的「童工監測和補救系統(CLMRS)」、增加兒童教育機會等多管道下手來嘗試解決,但問題至今仍難以根絕。
「杏仁」可以説是大家最常接觸到的堅果種子類,但從做成飲品的杏仁茶、杏仁奶,到處處可見的美味甜點杏仁薄餅、杏仁豆腐,通通掛上「杏仁」兩個字,但這些食品原料並非全部都是使用「真杏仁」外,「真杏仁」實際上還有南北之分。
2018年台灣以熱量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4.6%,雖然創下15年新高,但也代表台灣仍有約6成5的糧食依賴進口。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爆發期間,2~5月間世界多國對農產品採取出口限制,包括提高出口關稅、限制出口,讓台灣糧食到底夠不夠吃、是否可能爆發糧食危機成為熱門議題。
全球有成千上萬種宗教信仰,每個宗教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表現,其中,飲食禁忌即是最普遍能夠直接體現的方式,包括伊斯蘭教不飲酒、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皆不吃豬肉、印度教不吃牛肉等限制。
深夜2點,正是多數人熟睡的時刻,花蓮縣酪農廖皎邦的鬧鐘大聲作響,剛入眠的他毫不遲疑馬上起身,到畜舍看看半夜分娩的牛隻生產狀況順利與否。確認產程平順,他才能安心再入睡。這樣的生活節奏是廖皎邦的日常,即使有自動化管理系統輔助,酪農們對於自己畜養的牛隻總是萬分牽掛。養牛的人不會有完整的睡眠與休假時刻,牛隻健康成長並回饋以豐沛乳量,是他們最大的成就感。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台灣18歲以上喝酒人數高達843萬人,而在2016年,全球15歲以上的人平均年度酒精消耗為6.4升。「酒」不免俗地在逢年過節、親友聚會等場合擔任助興的角色,但是你知道釀酒過程帶來多少環境傷害嗎?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促使許多國家嚴禁國門、州界,全面禁止非必要的國際與國內班機,導致全球的飛行航班驟減。以澳洲為例,所有公民和持有永久居民身分的人,都必須向內務部提供正當必要理由及證明文件等,方可申辦旅行許可證,獲准後才能訂購機票。那麼,一定有人好奇:那麽多機上餐點怎麼辦?最快出現的解決辦法就是:將大量庫存銷售給一般民眾!
你吃過豬肉,可能甚至親眼看過豬走路,但你看過「牽豬哥」嗎?在台灣早期的畜牧業,並沒有太多先進的種豬育種技術,常見的作法之一便是手拿竹竿、以吹笛為信號,趕著優良肥美的大公豬,去到飼養母豬的養豬戶配種。又或者是會以貨車運送種公豬前往需要配種的養豬戶。
2020年3月台北市中山國小附設幼稚園(簡稱中山附幼)爆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據某名受害兒童家長控訴「小孩不僅上吐下瀉近4天,一天換了10件內褲。」最嚴重者症狀更上吐下瀉近10天,並引發熱痙攣、差點變成敗血症。事後,台北市衛生局進行檢驗調查,證實為「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所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
說到起司,許多人腦裡浮現的莫過是金黃色澤與香濃風味。但在眾多讓人愛不釋手的起司中,你可能嚐過切達起司、莫札瑞拉起司,或是加入青黴菌發酵而成的藍紋起司,但說起被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乳酪」的「卡蘇馬蘇(Casu Marzu)」,可不是人人敢來一口!
新冠肺炎大流行後,許多國家為了防範病毒傳播,在全國範圍內施行社會隔離、對外則採取鎖國政策,讓許多農業缺乏人力進行種植、採收、出口等作業,在在威脅全球糧食供應。全球第2大的香蕉出口國、佔亞洲出口總額90%的菲律賓就受此影響,2020年的香蕉出口量可能從40萬噸下降40%至25萬噸。
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對於民生生活的影響已然在掌握中,然而國外的疫情仍十分嚴峻,對許多產業造成的衝擊更是深遠、至今仍難恢復。2020年6月,連鎖咖啡龍頭星巴克宣布由於在疫情下損失慘重,2020年4~6月季度將虧損達32億美元(約新台幣960億元),因此在未來18個月內,不得不關閉美國及加拿大400家門市,轉而開設強化外帶與外送功能的小門市。
大家最常提及的寄生蟲「海獸胃線蟲」,是寄生在海洋生物中的寄生蟲,而在導致人畜共通疾病的這些寄生蟲的生命週期中,通常都會有一個以上的宿主,雖然這種線蟲對於人類的健康風險其實並不高,但仍會對海洋哺乳動物以及人類的健康有影響。
如果你有關注「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議題,應該知道絕大多數白肉雞與蛋雞,都在集約化、高密度的飼養環境中成長,因處境十分不人道,經常被動保團體批評、不斷呼籲養雞業者改善雞隻的動物福利,從密度、燈光、設備等都有所要求,更希望業者能改用成長速度較慢的雞種。
「種菜」或許不難,我們平時在住家後院或是陽台,輕鬆就能夠享受到「開心農場」的樂趣,不過若是移到外太空呢?
針對連日出現新冠肺炎(COVID-19)境外移入確診案例的影響,民眾擔心染疫、選擇足不出戶,外食人口也逐漸減少,不過在政府尚未下令「封城」的此時,餐飲業還是得開張做生意、部分民眾也只能依賴外食解決三餐。但無論是哪一類型的餐飲業者都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疫情衝擊,使得業績下滑。從餐飲POS系統業者iCHEF(資廚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的數據資料庫可以看到,疫情發生後的第8週(2020年2月26日~3月4日),以合菜分食與用餐人數較多的「中式餐廳」受創最深,與去年同期相比,營收就大幅下跌21.1%!
自2020年1月21日台灣新冠肺炎首例確診,至今2個半月過去,不僅台灣確診人數已突破370例(截至2020年4月8日),全球病例更是突破130萬人。然而,隨著疫情擴散、消費者對外食充滿顧慮,也使得餐飲業的未來更顯嚴峻!
截至2019年,世界總人口數已達到77億人,根據聯合國報告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將會成長到97億人!全球人口增長的同時,對於肉類的需求也會提高,而畜牧業需要耗費非常龐大的環境資源,與此同時「糧食危機」的警訊也開始浮現,因此尋找對於環境上、經濟上可持續的「動物產品替代品」已成為當務之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可否認絕大多數時候,我們依賴視覺來幫助我們進行飲食的選擇,無論是在餐廳點餐看菜單、在超市購買食品、或是仔細詳閱包裝上的營養標示。如果有天我們的視力漸漸沒現在這麼靈光,甚至失明了,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正確的挑選食物?
台灣鯛、黑鯛、鱸魚、石斑或是烏魚等魚類是不少人餐桌上的常見魚種,但你知道嗎?其實有些魚你很難判斷牠是公還是母!在海洋世界中,這些魚類性別的決定不是天生,而是會受環境影響。而雌雄同體的魚類,從孵化到死亡一輩子更能體會兩種性別的「魚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