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剝奪的是自制力

繪者:Cooper Chen
繪者:Cooper Chen

親愛的廣:

汪,我今天和兒子發生摩擦。我當場告知待會兒晚餐不唸故事書(這是處罰),他馬上說對不起,我不會再這樣了(是嗎?)。我說媽媽也相信你不會再這樣,但是今天晚餐還是不能唸。孩子趕緊跑來又抱又親地說對不起,要心軟嗎?當然不行。然後他的晚餐吃得很傷心,一抬頭看到我就想哭,就這樣來來回回流了幾次眼淚。看到孩子這樣真的很難受,但是又不能破壞自己的規則,還好我最後堅持到底了(應該是說沒被騙吧)。

剝奪孩子的權利,是父母管教的工具之一。罰站,就是剝奪孩子自由行動的權利。不能出去,就是剝奪孩子想玩樂的權利。沒有零用錢,就是剝奪孩子想擁有什麼的權利。可是你可能沒發現,你要剝奪的,得是孩子喜歡,但對你自己沒傷害的事。

我家姊姊弟弟也愛極了聽媽媽唸故事,但我從來不用「今天你們沒故事書可聽」當處罰,一次也沒有。為什麼?他們如果不聽故事,我覺得我的損失比他們還大。因為唸故事給小孩聽,同時兼具了「教育小孩」和「愛小孩」,我怎麼可以放棄呢?不讓我唸,簡直就是在處罰自己嘛。

對,小孩不知道這層關係。對不起,小孩遲早都會知道的。如果今天大人只是圖自己方便,能騙就騙,我怕這種「不以誠相待」的關係會持續一輩子。

「你不乖乖做功課,就不能吃冰淇淋」,這是不是就沒問題?對不起,回想所及,我幾乎沒對孩子說過這樣的句型。為什麼不說?當小小孩不聽話時,我傾向說道理就好。條件式的管教,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所以不用。

哪裡怪?孩子最後好好做功課,是因為他發揮自制力克服貪玩,還是怕沒冰淇淋可吃,你知道嗎?

哎呀,我突然發現,教養的最終目標都是同一個:讓孩子可以發揮自制力,自己管理自己。自制力可以讓小小孩乖乖吃飯,可以讓小學生專心上學,可以讓中學生好好用功,它是孩子可以努力上進、開創人生的最重要力量。

「你不乖乖做功課,就不能吃冰淇淋。」或是「你如果乖乖做功課,就可以吃冰淇淋。」這樣的管教模式,剝奪了孩子自動自發做好自己的機會。他如果自動自發做好功課,除了功課做好了、輕鬆了,孩子心裡還會有一份「以自己為榮」,這時候無預期地給他一客冰淇淋,就是鼓勵。如果孩子是因為想吃冰淇淋才好好做功課呢?當他吃冰淇淋的時候,不會生出「以自己為榮的感覺」,事先就知道的冰淇淋,是變相的威脅和利誘。

威脅和利誘,是管教裡最要避免的手段。因為小孩會長大,這樣的手段可以有效到什麼時候呢?

很多孩子到了青少年,都會突然「豁出去了」,對於父母的管教置之不理。但是這個階段,還不是父母可以放手的時候,如果這時候你還只有威脅和利誘的老招,根本就是死路一條。當青少年對你全然置之不理的時候,你能怎樣,殺了他嗎?不瞞你說,我家弟弟正在這個階段。青少年還不到自己作主的時候,但我要管理他,他就離家出走⋯⋯他變壞了嗎?沒有。除了不服媽媽的管理外,他沒變,他只是正在長大。

如果從小到大用的都是威脅和利誘,現在呢?威脅利誘對小小孩,或許是最方便省力的一種方法,但對青少年來說,就是死路一條。還好,因為我們的相處模式一直是:好好說道理。所以即使我們現在的關係「卡住了」,只要這模式還在,永遠都有機會。

小小孩做錯事,一定需要處罰嗎?我覺得,只要父母說道理的態度是對的,小孩不會不知道自己錯了。知道錯就好,不一定要處罰。不服管教還轉頭離家出走,算做錯事嗎?當他回家後,我一句話也沒說。道理我已經說過,其他的,要靠孩子的自制力去解決。我暫時剝奪了他的零用錢。因為離家出走就是自制力還不成熟的表現,這時候我如果還讓他荷包滿滿,反而會助長了他離家出走的力道。

不管白天小孩有多皮,它跟睡前的說故事時間,一點關係也沒。讓小孩知道不管他們做錯了什麼事,爸媽還是一樣愛你,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