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可以生氣的地方,可是不能把家人當出氣筒

Photo:Donnie Ray Jones, CC Licensed.
Photo:Donnie Ray Jones, CC Licensed.

文/陳櫻慧(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暑假即將結束,也意味著生活節奏或型態有所轉變,年幼的孩子需要節奏規律的作息,對於轉變,比較起大人,更需要時間適應。

女兒芹芹從中班進入幼兒園,如同許多孩子般,經歷好一段適應期,甚至稍長一些,有時就算是表面上看起來適應了,但其實都有潛在的情緒,這樣的情緒反應有時也會在週日準備收心的晚間時光出現。

隨著成長,對於轉變所迎面而來的情緒反應,芹芹的掌握愈來愈正面。

今年準備上小學一年級的她,我特地安排了八天的長假,到花東與大自然共處,最後一天收假回家,我和外子根據往常經驗,已做好為她的情緒接球,但是沒想到,當晚芹芹以正向的態度,為隔天要到美語班報到的用品文具做準備,也開心看待自己因為長大所產生的新環境的變遷。

由於她並不是一個太喜歡分享學校大小事的孩子,所以接她下課時多少可以從表情或肢體感受起伏的情緒,可是多半她是內斂而壓抑的,果然大約兩週後,小小的事情都有可能成為爆點。

那天晚上,可以感覺她歷經一整天的美語班活動已經頗為疲憊,但是當天我也相當疲累;女兒當時的情緒不佳,我可以理解,也給予肢體上的擁抱、言語上的鼓勵與安慰,需要幫忙拿些物品的時候,我也不吝協助。

可是,接著當她藉此希望可以不要練習作業時,我並沒有妥協,秉持仍需完成的原則;最後她也開始提出其它不合常理的要求,語氣或態度也不甚尊重,很自然地,對於這件事我給了嚴厲的制止與訓斥。
 
家庭是什麼?家人是什麼呢?

朋友之間的關係,需要友善維持,何況是家人。每個人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情緒浮動,經常在說的情緒管理議題,無非就是希望藉由控管,可以不被情緒駕馭,不要輕易傷害周遭默默支持的朋友,或最親近的家人。所以,任何情緒都可以在家裡被分享、展現,家人可以是支持者、陪伴者,也會貼心分擔此時此刻你的需要,但這些都不該被視為理所當然,或甚至對包容這些的朋友或家人出氣,因為不論再怎麼生氣,「尊重」還是關係的基礎,這件事,孩子必須從小就清楚。

情緒不好的一方,不會是高高在上者,陪伴者可以聆聽、支持、安慰,可是不代表需要當成「出氣包」;心情不好的人,也可以藉由每一次的情緒反應,來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是需要一個擁抱,還是安靜的空間...,把這樣的需求告訴最親近的人。

不僅是成年人需要練習,就算是年幼的孩子,也要給予練習處理情緒的機會;透過一次次情緒出現的相處經驗,或透由繪本故事,都是能藉此好好溝通彼此相互體貼安慰的方式;家長們也可以讓孩子們了解,自己在心情不好的當下,希望孩子可以做些什麼呢?!彼此都建立在尊重個體的基礎上,才能相互協助度過情緒的困境,而不會反而造成更多的傷害;幫助孩子釐清感覺,更是平時就要進行的課題哦!

好讀推薦

《菲菲生氣了》(三之三)從孩子最常發生情緒的議題:搶玩具,著手探討感覺及心情。

《你的心情好嗎》(維京)以明確的圖像,羅列各種常見的情緒,及展現的肢體動作、表情,加強孩子對它們的認識。

《我的感覺》系列(小天下)結合繪本、CD和情緒卡,相互輔佐說明,情緒卡的遊戲更可以增加親子間的互動及了解。

情緒議題的繪本相當多,除了說故事給孩子聽,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感覺外,也邀請家長們,在回應孩子情緒的當下,也要覺察「此時此刻」的心情,經由覺察而作出的回應,往往可以更同理孩子的需求與感受喔!這本專屬於親子之間愛的存褶,需要彼此緊密與友善的溝通與練習,將會一天比一天更富足。

延伸閱讀>>畢業,另一個成長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