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絕

最近我參加教會的追根溯源醫治釋放研習課程,其中有一堂課講到接納與棄絕,意思是一個人在成長階段,如果遭遇「被棄絕」的經驗,會對人格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

這些課程我以前接觸過,但這次的教材是經過台北真理堂累積二十年實務經驗編撰而成,內容非常詳細,我受益匪淺。

有關棄絕的問題,課程裡講到從受孕開始,父母對懷孕的動機及懷孕期間的態度如果不對,可能會讓孩子在生命的早期感覺被棄絕。當然,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養育態度、孩子的性別、外貌等等因素,都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被棄絕感。

其中一個特別引起我注意的項目是:領養。課程中提到,即便是為了孩子最大的利益考量,被親生父母送給別人的孩子,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輔導,會產生嚴重的被棄絕感,甚至終身自暴自棄。

我曾經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紀錄片「生命的圓圈」寫過推薦序,故事是一些年輕的未婚媽媽因無力撫養即將出生的小孩,因此接受機構照顧,小孩生下後重返社會,小孩則由機構照顧,再媒合適當的夫妻領養,親生母親與小孩永不相見。

紀錄片故事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孩,她在機構裡被人領養,在養父母家庭中受到很好的照顧,但心中一直遺憾,因此長大後回到機構尋找生母的蛛絲馬跡,結果失望而歸,只能祈禱上帝好好照顧今生不可能相見的母親。

過去我當記者時,跑過類似的新聞,當時心中懷著所謂的「專業義理」,也就是處理過程中不涉入任何感情,採訪後寫完,心中不留下任何痕跡。

但當了里長以後,案件處理比較仔細,而且花的時間比較長,一直記在腦海裡,其間的苦澀久久難以忘懷,某種程度成為自己的心理負擔。

例如最近整理辦公處時,發現一面名為「雲手」的廣告招牌,令我想起一件悲愴的往事。

雲手是指聽障朋友的手語,因為手語綿柔如雲,因而得名。做這面看板是因為有一個媽媽帶著聽障的女兒「小媛」來本里賣彩券,媽媽為了與女兒溝通,也學會手語,我則試著用筆談與小媛溝通。

因為沈默,他們的彩券攤位很少人光顧,於是我向商家募款後做了一塊招牌,希望引起過路人注意,效果不大,但不是完全沒有。

小媛個性叛逆,媽媽則是千依百順,我本來以為是因為媽媽生下身心障礙的女兒感到內疚,才不斷退讓,後來媽媽告訴我,因為小媛是他們領養來的,而自從她知道自己的身世後,整個人變得叛逆,常常故意做出惹媽媽生氣的事,媽媽只能忍耐。

小媛的養父母先後過世,留她一個人在世上,她跟一些朋友鬼混,最後一次見面是在某家麵店,她用筆談告訴我,說她養父母都過世了,我回說我知道,其餘的我不知道怎麼講,因為太無奈了。

另一個罐頭伯以前也出現在我的文章裡,他三歲的時候父母親把他交給叔叔養育,然後到大陸經商。國共內戰爆發,父母滯留大陸,七十多年過去了,罐頭伯成了街頭拾荒的老人,對父母的記憶模糊到趨近於零。

被領養對孩子而言,是一件非常無奈的事,痛苦的棄絕感一定有。我相信,只有在天父的大愛裡得到接納,這些孩子的心才能平靜下來,為自己的生命畫一個圓圈。

---------------------------------------------------------
《觀點發聲》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
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Yahoo奇摩新聞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看法,提出你的觀點。請看---->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