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錯人了




這明明就是父母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卻還是有人前仆後繼地重蹈覆轍。

姊姊個性拘謹敏感,在處理情緒方面,天生不擅長;妹妹個性活潑外向,面對人際關係總是如魚得水。姊妹倆相差四歲,但兩人吵起架來的一來一往,會誤以為姊姊是妹妹,妹妹才是姊姊。
    
那天接到讀者的來信,說自己的孩子喜歡亂發脾氣不知如何教養?於是我隨口對正在客廳玩耍的姊妹倆「市調」:你們有沒有認識任何人,是喜歡亂發脾氣的?沈默了兩秒鐘,妹妹說:「姊姊。」
    
我從小看姊妹倆長大的,卻對姊姊從沒有這樣的感覺。亂發脾氣,是個不算小的人格缺陷,我認識的人當中也沒人會亂發脾氣。

「我一點也不覺得你喜歡亂發脾氣。」我轉頭對姊姊確認這件事。
    
「我沒有嗎?」姊姊已經習慣貶低自己了,「我在家裡常常發脾氣。」她誤會自己了,那根本不算亂發脾氣。個性這麼溫和的人,連跟比她小四歲的妹妹打架,都是節節敗退的一方。她沒有脾氣不好,她只是承受不了自己的敏感情緒,不知道如何自處罷了。

*
    
「爸爸,今天在公園裡玩,姊姊又亂發脾氣,弄得大家好不高興。」我聽到姊妹倆的媽媽在跟先生告狀。爸爸馬上好聲好氣地跟姊姊說不要這樣,但姊姊並沒有聽進去。

「她不是故意的,她只是承受不了自己的情緒,不知道怎麼辦。」我忍不住想幫老大說話。父母不能老是以「糾正」的態度去教養孩子,有時候要換成同情的眼光。
    
在我的眼裡,姊姊常常抱怨、沮喪、不高興,矛頭都指向妹妹。其實姊妹倆情深似海,只是,妹妹外向好玩,動不動喜歡去「挑釁」姊姊「找樂子」──偷踢她一下,偷摸她一把,故意擾她厭煩──任何只要能引起姊姊「抓狂」的事,她都喜歡做。妹妹很惡劣嗎?她的小動作無傷大雅,只是調皮而已。
    
或許就是無傷大雅,在大人的眼裡可能還是可愛呢,但是,姊姊的個性承受不起。而且當大人叫妹妹停手時,她也總是馬上適可而止了。
    
或許就是「無傷大雅」和「適可而止」,讓父母沒發現事情的盲點在哪裡。

「今天姊姊為什麼大發脾氣?」我問。

「就是妹妹又弄她。可能是她已經為了什麼事難過了,妹妹還在旁邊做鬼臉。」
    
「這不是妹妹的錯嗎?」我問。
    
「對啊,姊姊也說自己在學校跟同學一起,根本不會亂發脾氣。」
    
「那你們為什麼──從頭到尾都在糾正姊姊?不是應該把妹妹吊起來揍一頓嗎?」我開玩笑。
    
「姊姊的個性較柔弱。結果妹妹又反覆地去『刺激』姊姊的弱項。你們應該跟妹妹說,從此不能再這樣對姊姊了。即使只是鬧著玩,也不要。」
    
妹妹的「壞習慣」很難改變嗎?一點不難。我剛剛說了,他們都是聽話的好孩子,只是父母沒把焦點放在源頭上。
    
明明是妹妹不對,父母在阻止妹妹不要胡鬧的同時,也會「糾正」姊姊不要計較,甚至「責備」姊姊小題大作。姊姊沒有做錯任何事,大人卻在這個節股眼上表現自己「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常常就是造成孩子的個性愈來愈偏激的原因。
    
欺負人的一方,父母要管教,被欺負的一方,父母要同情和安慰。可是作父母的常常因為太心急,怕孩子個性上的弱點愈來愈弱,長大後會吃虧,於是忍不住在應該同情和安慰孩子的時候,卻祭出「糾正」和「責備」。

「妹妹,從此以後你不可以再逗弄姊姊了。一次都不可以。
    
「你有沒有發現姊姊發脾氣的樣子,沒有人喜歡。姊姊的個性不像你,你可以很容易地承受和化解這些玩笑,但如果你持續地捉弄她,可能會讓姊姊這樣的個性變成她的一部分,永遠都消失不了。
    
「我們都知道你只是跟她鬧著玩,不是真的想傷害她。可是如果其他人也這樣欺負她、故意惹她生氣,你看了會不會好傷心。」對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說出這番話,我拍胸譜保證,妹妹馬上就會改變對姊姊的態度了。因為妹妹好愛姊姊,她只是不知道事情的輕重
    
給小孩任何規矩,都要說明前因後果,這樣他們才可能自動將規矩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他們願意遵守規矩,不是因為父母的威脅,而是他們懂了。

「姊姊的亂發脾氣愈來愈嚴重,你不可以再繼續刺激她了。一次也不可以。我們要一起幫助姊姊愈來愈強壯,好不好?」刺激,不會讓孩子更強壯,愛和關心,才會。

---------------------------------------------------------
《觀點發聲》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
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Yahoo奇摩新聞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看法,提出你的觀點。請看---->投稿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