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天鵝蠢蠢欲動 歐盟前景坎坷

作者:央廣主筆群

世局多變,詭譎難料。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塵埃落定,無異宣告反全球化聲浪與民族主義崛起,同時升起歐盟可能面臨解構的硝煙。時隔半年,義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因為所主導推動的憲法改革公投未過,宣布辭職負責,再次讓反體制運動取得邁步前行的動能。

義大利公投失利,總理倫齊下台,被認為是繼英國脫歐之後,對歐盟質疑聲浪的持續發酵,同時也是歐盟第二張因民粹主義衝擊而倒下的骨牌。部份政治評論者憂心,此一結果意謂著義大利將陷入政治上無政府的黑暗期,並導致銀行風險加劇,恐令義大利脆弱的經濟更為崩壞。

歐盟曾被喻為全球最成功的區域經濟整合組織,目前有28個成員國、人口超過5億,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歐元於1999年問世後,也成為貨幣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前景看似一片美好。歐元區現有19 個成員國,但長久以來,由於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程度差距頗大,地理環境及歷史文化迴異;2009年爆發歐債危機以來,先後有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及塞普勒斯等國接受紓困而暫時化解危機,但歐元區國家卻因彼此間的利益衝突而爭議不斷,希臘債務問題到如今依舊歹戲拖棚。尤其是去(2015)年初,希臘大選結果出爐,反對緊縮政策的激進左翼聯盟黨魁齊普拉斯獲得勝利。由於他在選前承諾,要與歐盟區國家及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債權人重啟債務協議談判,尋求勾銷部分債務,並有條件採取撙節政策。希臘大選本身也意味著希臘退歐(Grexit)的風險大幅上升;所幸危機化解,希臘最終仍留在歐盟,但這顆不定時炸彈仍可能隨時引爆。

近幾年,歐元區國家經濟表現欲振乏力,對於高失業率亦束手無策;在2015年,希臘仍有高達73.1%的失業人口、而義大利為58.9%、法國則是44.3%,德國的44%也不低。另一方面,因經濟成長陷入停滯,大部分歐元區民眾只好縮衣節食、撙節支出,結果消費不振、物價亦持續下降;製造業腳步也幾乎停頓,再加上油價崩跌,歐元區物價上漲率已呈現負值,早已面臨通縮危機;而政府負債占GDP比重亦逐年攀升。

上述種種現象,均激起民眾對歐盟的經濟政策質疑聲浪,以及對現狀的不滿。為提振經濟,避免陷入通縮,歐洲央行(ECB)即自今年3月啟動量化寬鬆政策(QE)。但歐元區利率已低,甚至有不少國家實施負利率,至今未見成效。歐元區10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勉強回到零水準,預期全球通膨率僅0.3%;有鑑於此,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於近日宣布將施行新一波 QE 措施,但購債規模已縮減,要達到2%的通膨目標,困難度相當高。

歐盟委員會在今年秋季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2016年歐元區和歐盟經濟將分別增長1.7%和1.8%;但2017年則分別下調至1.5%及1.7%;摩根士丹利預測歐元區經濟增長速度亦僅只1.4%,政治風險瀰漫實難辭其咎。

從英國脫歐、首相卡麥隆請辭,到川普當選入主白宮,再到義大利修憲公投未過,總理倫齊宣布辭職下臺。這幾件大事莫不跌破一堆專家眼鏡,並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已。緊接著,英國於2017年3月底前將根據里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啟動脫歐談判,至少需時2年完成;但依現況看來,脫歐過程問題重重,能否順利,尚屬未定之天。而德國大選明年登場,這場選舉結果也讓人擔憂「梅克爾時代」是否真的即將步入終結?無獨有偶,法國亦將舉行總統大選;在此期間,支持反歐盟和反難民的勢力將望風趁勢崛起。

眼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歐盟前景看來多舛。若加上甫當選美國總統的川普,可能採行貿易保護,對中國大陸進口課高額關稅,中美貿易戰可能一觸即發。面對明年幾隻大黑天鵝來襲,全球金融市場勢必上緊發條,屏息以待。(本文於中央廣播電臺臺灣觀點節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