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領紅包就先存?小心這3個省錢迷思

<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background-color: #f8f8f8;>&nbsp;省錢迷思</span>
 省錢迷思

撰文/今周刊專欄 市場先生投資入門

為什麼你很節儉,但存款卻增加得很慢?覺得存錢很辛苦,成果卻又很無感?
節儉是好事,但省錢的同時也要小心三個最常見的「省錢迷思」!

迷思1. 刻意省錢

為什麼「刻意省錢」通常會失敗?
當你有一件事情需要你刻意去做時,
也代表其他大多時間,你都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最省力的省錢方法,就是「養成習慣」。
常見的方法就是記帳,雖然很麻煩每天要記錄數字,
這就是養成習慣的過程。
許多人以為自己有節儉的習慣,
但是辛苦忍難的背後,
卻失敗在少數一兩次鉅額的花費和犒賞自己上。

迷思2. 期待過高

一位朋友跟我分享,
他想開始學投資,先靠省錢省下第一桶金。

「那你想多塊存下這筆錢呢?」我問過上百位朋友這個問題,
真的能省下一萬元的人兩隻手就數的完。
實際上這很正常,尤其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消費本來就不高,
甚至有些人不到一萬,省錢的效果本來就很有限。
真相是:就算每個月省下一萬元,十年也才省下120萬

換個角度想,120萬可以幫你提昇不少生活品質。
例如每天一杯咖啡,120萬可以喝將近30年,
或是安排一趟深度的長期旅行,或是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
也可以投資在股市,每年報酬率5%~10%,
每年帶來6~12萬的現金流,幫自己加薪1~2個月的年終!

把自己對省錢的期待,降到合理的數字,
例如每個月平均比現在多省3000元,
事實上已經是很好的成績。
並不是省的錢少就選擇不節儉,
而是兼顧節儉與生活品質,選擇合理的消費。

迷思3. 機會成本

你努力省錢的背後的代價,是多少「機會成本」?

企業為了省錢,購買沒效率的機器。
老闆為了省錢,聘用了便宜但不適任的員工。
上班族為了省錢,吃便宜的便當和泡麵卻傷了身體。
小資族省下進修的錢,卻失去了未來成長的機會。

看似省下的錢,背後往往有許多隱形的機會成本。
到底該省錢和不該省錢中間,
要怎麼分辨差別呢?

其實花錢的技巧就是:「 30年後的你,還會想要花這筆錢嗎?」
因為花錢並不是壞事,除了改善生活品質,有時候也會是划算的投資。

延伸閱讀:從扛債3千萬到身價15億 藍心湄的左右銘是「沒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