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的商業管理和家庭負擔

在最近幾個月,好幾個臺灣大型的家族企業紛紛傳出繼承權爭端,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長榮集團了。有一陣子幾乎天天有消息傳出,說集團裡的哪一派又出手攻擊誰了、誰升官了,誰又突然被解職了,過程誇張的程度跟每天晚上的韓劇相比,毫不遜色,派系之間相互角力,試圖搶回經營權,一路下來高潮迭起。

其實,有心情看戲的只有我們局外人。我們不妨想想,身為企業內部關鍵決策者的員工,他們浪費了多少寶貴的時間、精力及資源,就這麼眼睜睜地看著公司自家人搞內鬥,任憑股價持續下跌,員工又是怎麼樣的心情?


我們可以從多方面來看這種狀況,這些爭奪經營權的例子告訴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經營守則,雖然,一般來說,亞洲人很難遵循這項守則:

那就是我們應該把個人及專業的優先順序、目標,以及我們經營的商業或組織利益分開來。

在亞洲,家族對我們的壓力與期待,和我們如何看待來自家族的壓力,以及我們試圖保有自身的“內在”價值,這些種種都使得我們很難把個人和專業劃分開來,所以也難怪每一年我們都會看到很多富爸爸把龐大的企業交給兒孫,如果這些富爸爸很有智慧或是受過專業訓練,那傳子、傳孫或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結果並不是如此,因為結果往往是個災難。
 
如果我們放眼全世界,目前市值最高、最受人欽佩的公司從蘋果電腦、谷歌(Google)到臉書,甚至早期的奇異(GE)或國際商業機器(IBM),它們現在大多數跟創辦者家族沒什麼關係,持股公開,公司所有決定及財報結果都要經過股東及大眾的認可,所以公司所有決定都必須透明化,而且要以公司的利益為前提。那些成立了許多年還在成長並且受人敬重的公司,大多數都是這樣的經營方式,它們從很久以前就開始由最優秀的專業經理人管理。事實上,當今許多的商業領袖例如比爾蓋茲、馬克佐克柏他們都誓言退休或身故之後,會把大多數的個人財產及公司持股捐給慈善單位,而他們的孩子不會涉入他們的公司太深,要是繼承也不會繼承太多股份。

為什麼後者總是有利於公司的長期營運表現,又為什麼我們要把家庭跟事業區分開來,理由非常簡單:

因為對家族最有利的決定未必對公司最有利,對家族有利的事可能只嘉惠20個人,但是對企業有利的決定可能影響上千人,甚至數百萬人。

再者,如果我們還用兩千年前的思考模式去思考,認為事業只能傳給兒子,那麼每二十或三十年,不管那些兒子是多能幹或是多敗家,我們都沒有太多選擇,只能從中挑一個接班。

然而按照管理的邏輯來看,不管是放在哪一個職位,我們都應該挑選最適合、能力最好的人,他的種族、膚色、國籍或出身背景不該是評斷的標準,如此一來,我們選擇的範圍會比較大、比較多元,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公司會一直被傑出的人才管理,以維持公司的成長及應變力,這也是為什麼家族企業常常會在第三代手中經營失敗或出售的原因。

創辦者的家族持有公司大部分的股份,並不代表他們就一定要管理這家公司。

經常出現的狀況是,日子一久,公司的財務長或是某個關鍵職位就交給某人的妹妹或是表親,或是主要供應訂單交給開價比較高的家族朋友,很快地,家族和公司的利益難以切割,然後公司的應變速度減慢,又因為凡事講人情,不講績效,於是出現貪汙、沒有效率等等的問題,最後露出敗象。

按理說,如果第二代對管理公司沒興趣,或者不適合接棒,那聘請外面的管理者來替創辦者家族管理公司,效果可能會更好,而且長遠來看,或許會替這個家族賺進更多錢,也確保這家企業能存活得更久。

但是最終,因為亞洲人的文化經常過於強調家庭的重要性,所以很難做到放手讓專業經理人管理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

對年輕一代或是對沒有家族企業可供發揮的我們而言,這件事還是有很多可以讓我們觀察或是思考的。

我們應該儘可能地將個人及專業區分開來,當我們做重大決定或是雇用人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只想到用自己的好朋友或是家人,而是應該根據他們的能力來決定他們是不是最適合做這份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