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中華民國的所有邦交國全部轉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很有可能成為索馬利蘭的狀況,儘管沒有邦交國,但仍然可以享有民主的政治體制及實質的獨立。
什麼「台灣法律地位未定」,根本就不是什麼國際法法理的問題,僅僅只是一個當時美國為因應國際局勢變化,所提出的政策而已。隨後所有的解釋,更都只是意圖支持這個政策罷了。舊金山和約,不過是其中的一環而已。從這些真實歷史發展的過來看,所謂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的幽靈實在該退散了。
監察院近期因發布前立委陳朝龍案件調查報告,指責高等法院判決不符社會經驗、屬於有罪推定一事,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也讓人開始思考監察院這個組織究竟是在做什麼的。
同樣是罷工,華航機師沒有兩年前空服員的幸運得到政府的力挺,當時華航空服員罷工談判,得到何煖軒照單全收,那是以納稅人的血汗錢作為談判的籌碼,多少種下的今日罷工的禍因,這次以旅客的權益作為挾持跟資方談判,被揭露機師的薪資動輒五六百萬的年薪,讓人羨慕
高雄市長韓國瑜受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邀請,即將前往美國訪問,這份來自美國的演講邀請,在台灣引起媒體和政界人士議論,因為大家猜想美國政府和學界已經預期,韓國瑜將爭奪總統大位,所以要先做準備,可是,美國真的有那麼了解台灣政局發展嗎?
勞保2018年精算報告指出,由於財務惡化加遽,勞保破產時鐘又往前撥快一年,若不立即「輸血」,預期7年後基金歸零。值此千萬勞工面臨老年生計不保之際,全面執政的民進黨卻是鐵了心,決意拖延改革救選情。殊不知唯有避免勞保財務跳崖,讓民眾領得到老年給付,才不致擠兌加速基金流失,立馬撼動蔡政權。
台灣校園午餐的議題一直以來圍繞於餐費凍漲、衛生安全、美味健康等面向打轉,但其實校園午餐該注意的不只是飲食安全、營養健康,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簡稱國教署)署長彭富源認為,積極將校園午餐融入教育,以最貼近孩童生活中的方式來教導學童關於吃的知識,也是台灣校園午餐該全面升級的一環!
刑罰終究是最後不得不的手段,更重要的還是在預防。防止酒駕應該是種是非價值的建立,酒駕應該跟姦淫擄掠、狗盜鼠竊、癮君子一樣,都是基本的對錯問題,無法容許之事。社會應該建立起強烈的道德責難,拒絕酒駕的文化,甚至認為酒駕是件可恥的事情,從最基本的是非對錯建立。
農曆春節前夕,政府送給勞保千萬被保險人的不是投資收益「紅包」,反而是去年勞保基金虧損了156.5億元,以及勞保將提前在民國115年破產的「定時炸彈」。
接近90天的中美貿易停戰限期,雙方談判的主角已摩拳擦掌,準備上陣。中共副總理劉鶴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訂於本月30日至31日,進行第二輪的高階談判。一般認為,若談判沒有獲致重大成果,則美國不僅將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貨品加徵25%關稅,甚至可能再把矛頭指向價值2,67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商品,這意味著中國全部的銷美貨品都將受關稅打擊。而屆時中共也會採取報復措施,對銷往中國大陸近1,100億美元的美國貨品加徵關稅。
中國政府並非川普總統宣稱將「每日」而是於「今日」向美方採購五百萬噸大豆,劉鶴說的是「today」而非「per day」。這場外交場合中的烏龍,究竟應歸咎於中方代表英語發音不正確?還是川普總統聽力出了偏差?抑或者是聽者有意製造「每日」採購的假象?
過年期間台灣的運輸業仍不平靜,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去年和華航、長榮公司談成的協商方案,在年前宣告破局,華航資方反悔了當初談成的部分條件,氣憤的機師職業工會幹部宣告要重啟罷工,並進行罷工演練。
著名部落格「峰言峰語」,有好幾則關於台灣房地產市場的文章,對台灣土地制度的袒護富人、不公不義有不少批評。我很認可他的許多論點,不過他認為問題的根源是政治人物多為地主,這一點我沒辦法判斷真偽。絕大多數「民主國家」的代議士(立委、議員)可能都有地主背景,但不是每一個國家的土地制度與城鄉規劃,像台灣這樣的糟糕。
去(2018)年5月中旬,中共國務院副總理、習近平最高經濟顧問劉鶴曾率領一個大型經貿代表團訪美,還在白宮總統的橢圓辦公室見到川普(Donald Trump)及包括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在內的美方極高層相關官員。中共方面允諾增加採購美國農業與能源產品。美方的說法是,劉鶴提出了一項希望減少超過2千億美元貿易順差的方案,但遭到中共外交部的否認。同月23日,川普突然公開推翻劉鶴及中共相關部門的說法,之後逐步對中國大陸產品加徵關稅。
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 第7項可負擔的潔淨能源;第14、15項也針對海域陸域守護生態多樣性,再生能源發展及配套措施不應該逾越SDGs破壞生態環境。
九合一選舉過後,藍軍執政的直轄市與縣市增加,綠軍則是萎縮;而且除了台北市長由無黨籍柯文哲當選外,其他皆為國民黨籍或是民進黨的從政同志。但從直轄市、縣市議員或鄉鎮市層級的選舉結果來看,越是基層選舉,國、兩黨的統治力量越低;在直轄市、縣市議員的選舉,已開始有時代力量、親民黨、新黨等政黨人士獲得當選;而在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則有大量無黨籍人士;在最基層的村里長選舉,則是無黨籍大獲全勝的局面。
兩岸有沒有「一家親」?不論兩岸的官員或民眾都難形成共識。但是「接地氣」這詞似乎成為兩岸政治人物的共識。2016年2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聽取新華社記者報告採訪見聞後,鼓勵「大家要『接地氣』,多採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在具體行動上,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到農村視察時,幾位洗衣的村民表示有了便民洗衣池,汙水集中處理,非常環保。
果不其然,柯文哲參選總統未必是有利於國民黨,甚至可能是幫助蔡英文連任總統的最佳助選員!這樣的政治觀察或推論,我在九合一大選後一個月,也就是去年12月26日參加大陸北京的全國台灣研究會的年終研討會時,個人提出的看法與論點,當時我講,從11月24日九合一大選結果民進黨慘敗,因素有很多,但我可以大膽推論,九合一選舉前「柯文哲效應」對民進黨的選情是有重大的負面影響與衝擊,可是選後則未必如此,反而倘若柯文哲今年一旦參選總統,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態勢,則可能對國民黨的政治殺傷力比較大,而民進黨受到的衝擊應該會比較小,甚至對民進黨的選情較為有利!
106年春節,台鐵產業工會發起鐵路運輸業史上第一次依法休假,對於台鐵的整體環境和權益的改善,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當時休假的同仁約500位,有300多位遭到懲處,雖然日後降階不至於影響考成,但仍是揹了幾支過在身上。
國民黨青壯派力拱高雄市長韓國瑜出馬競選總統,只是提出的理由與論點恐怕無法令人信服,更有不少盲點。首先,他們提出拱韓的最大的一個理由就是國民黨四大天王吳敦義、朱立倫、王金平與馬英九的民意支持度都不如台北市長柯文哲,因此他們擔心2020年大選可能會重蹈2018年台被市長選舉的覆轍,讓柯P在藍綠之間撿到現成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