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後菜鳥,思考轉職的三個建議

每到歲末年終,大家都會思考過去一年究竟做了什麼、有哪些收穫。在這個時期,工作者最容易產生「要不要換工作?」的想法,尤其職場菜鳥或後菜鳥,在興趣與職務的衝突中掙扎,不像老練的上班族已經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也不像資深的前輩已經摸清工作的全貌,對於轉職更容易猶豫不決。

這裡提供一個思考框架給後菜鳥參考,除了我的個人經驗,還有幾位職場前輩給我的建議,無論你是否想轉職,在一年之末思考一下自己的工作,相信也會有收穫。

前提:兩年才足夠了解一份工作
每次想換工作,第一個念頭總是「是我太草莓,還是這份工作不好?我究竟待得夠不夠久,足以了解這份工作的全貌?」曾有位前輩給我受用至今的建議:了解一份工作,大約需要兩年的時間。

回想還在學校的日子,國一、高一或大一新生通常還不了解學校的特色、哪個老師上課的風格如何……等等,二年級以後就比較沒問題。工作也類似,第一年通常只是熟悉自己做的事情,能掌握分內工作該如何完成,要到第二年才能在處理自己的工作以外,還有餘裕去理解自己範圍以外的事,慢慢熟悉主管的習慣、如何與其他成員或部門配合等等,真的從裡而外摸透這份工作。

職業運動也有「新人第二年病」的說法,新人即使第一年表現搶眼,到了第二年常常出現撞牆期,直到能掌握自己在球隊裡的定位,讓身體熟悉一整個球季的比賽節奏之後,才能克服撞牆期。

思考1:有沒有好主管?
跟主管偷學是資淺者最快的學習方式。員工離職的原因裡,與主管不合占了很大比例。如果有個本領高強的長官是,光是從旁觀察他的工作習慣,時間管理的方式,處理事物的優先順序,如何把一份複雜的工作切分成不同部分,委託各個同事完成,都能讓自己成長不少。

而除了做事之外,會帶人的主管,對上對下、對橫向部門的人際關係肯定也有一套,也是後菜鳥可以偷學的部分。

好的主管帶你上天堂,不好的主管給你吃蛋黃,自己心臟要練強。這個時代不但老闆挑員工,員工也要挑老闆才行,如果不確定你的主管夠不夠厲害,多和不同領域的朋友聊聊(同業通常有所顧忌,你不敢問對方也不敢講),問問別人的主管如何待人處世,用什麼方式帶領部屬,是不是真心帶人。

思考2:能否學到東西?
在職涯初期,薪水應該還不是轉職最重要的因素,能否讓自己扎實的累積專業能力才是,如果工作學不到東西,離開也不是不能做的選擇。但所謂「學到東西」還可以分幾個層面來討論。

學專業(深度):如果這份工作是你有興趣的,一定要愈做愈專業,能有挑戰困難任務的機會很重要,畢竟做中學的成長最快,要是例行工作比例太高,請列為扣分項目。此外,如果所屬團隊的工作成果隨著時間愈來愈好,就肯定能學到東西,如果老是原地踏步或愈來愈差,就得注意。

學產業(廣度):除了專業的部分,你能否從工作中了解所屬產業的樣貌,也是一個判斷基礎,除了每天埋頭苦幹,有沒有機會抬頭站起來看看周遭的事情,從公司內不同部門負責的事務,到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特色差異等等,都是可以設法學到的東西。

自己找東西學:有時覺得「學不到東西」,錯不在職務,而是我們看待職務的方式。通常工作和興趣不會百分之百相符,如果換個觀點,或許能從工作中找個完成興趣的方法。

思考3:是否有合作夥伴?
比起單打獨鬥,如果不同特色的成員能彼此配合,團隊的成長會更快速。就像職業球隊有所謂的化學效應,五個球星湊成一隊可能都在搶當老大,球不夠打,但五個功能型球員搭配得好,打出節奏來戰力反而更強。

在職場上,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專長與特色,多花一點時間了解自己,設法湊齊願意一起努力的夥伴,找到可以流暢發揮的團隊,工作甚至會變成令人上癮的事。

主管、學習、夥伴三者兼具的工作簡直完美,如果有兩個能符合自己的標準,那工作應該還有不少樂趣;如果你的工作一個條件都不符合,那真的該思考換個地方試試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