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必勝計-談禮貌與準備

前幾天,無意之間看到一個小新聞:


一個綜藝節目的通告人員,藉由LINE發了一則邀請短訊給昔日以「星星點燈」一曲走紅台灣的歌手鄭智化,邀請他參加「轉職藝人」主題的錄影,好讓大家「重溫」他的歌聲。卻遭鄭智化將短訊貼在自己的臉書,譏諷「我只是沒在台灣唱,說什麼『重溫』、『轉職』?」並說只要製作單位願意出62倍馮光遠八千元的通告費,他就願意上。



看到這則新聞,不禁讓我聯想到前幾天收到的一個LINE。對方是我親戚的朋友,小我10餘歲,簡訊開頭就直呼我的小名「安安」,然後抱歉了幾句「十分冒昧」後,便問我接不接「網路文案」?說他們公司要找個人寫文案…..云云。


姑且不論鄭智化批評台灣人視野、把通告人員的邀請信貼在自己的臉書,是否肚量太小、或是自視甚高 ; 也姑且不論我現在從事的是什麼行業、做不做寫手…..我覺得從這兩件小事情,我看到的是同一個問題-「無禮」。


因為現在網路方便,許多人習慣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FB、微信、What’s app…….代替以往的電話、信件。但是,如果是利用網路跟自己熟識的朋友或親人閒嗑牙那也就罷了,如果是為了工作,在職場上聯繫事情,那麼該有的網路禮貌就不應當疏忽。


尤其,在跟自己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通訊時,我覺得更應當注意一些小細節:


首先,對於從未連絡過的對象,要提出邀請,最好還是先打一通電話,或是寄一封正式的電子信件,比較得體。


我經常收到陌生人的邀約,絕大多數第一次邀請我合作的製作單位或廠商,都會先打一個電話介紹自己,然後雙方再約定好通訊軟體溝通餘下的細節,甚少突然的接到line或是Messenger。我記得,有一次,同一個製作單位換了一位通告人員,她還是先打了個電話給我。當我笑問「怎麼不直接傳line就好?」時,對方說,她覺得這樣不太禮貌。我當下便覺得這個工作人員很用心、尊重自己的工作,對她印象深刻。

如果是因為不知道對方電話或是電子郵件地址,迫不得已要留言聯繫,稱呼也很重要。尤其是往來不同國度或是地區的人,更要注意適當的稱呼。舉例來說,「小姐」在中國是稱呼特種職業的女子,專業人員概稱「老師」,就應當要注意。像我那天收到的訊息,那位小我10餘歲的朋友,竟然硬要裝熟在簡訊裡叫我的「小名」,就令人感覺不舒服:我今年都已經活到45歲了,好歹你也要尊重我一下,你又不是我的長輩、密友,憑什麼叫我的小名?


然後,在邀請或是聯繫之前,一定要做一些「準備」、「功課」,這是對自己工作的尊重,也是與人來往的利器。以前例中的歌手鄭智化來說,隨便打聽一下,就可以知道他近年來在中國很紅,唱一首「拼盤」價碼約莫10萬元人民幣起跳,雖然他曾經短暫投入IT產業,但是2007年便正式復出。這些資訊,在網路發達的現在,都十分容易取得,只要發揮「一指神功」谷歌一下,就一清二楚了!


如果,今天邀請他的通告人員,事前先做一下功課,在邀請的電話中技巧的恭維對方一下,讓鄭智化聽得舒服,以他目前在對岸的聲勢,區區通告費又算什麼呢?這常常只是「Fu」對不對的問題而已啊!同樣的,簡訊給我想要找一個「寫文案」的朋友,只需多點禮貌,換一個問法,就算我自己沒空,以我的人脈,幫他推薦一位,那又有什麼問題?


我還記得,我以前在當記者時,每次要採訪一位不熟悉的人,我總是會留在報社,利用社內網路,詳細地查詢對方的資料。有一次,我奉命採訪當時因廣告爆紅的演員樊光耀,為了要與寡言的他聊天,我臨時惡補了一個晚上的「相聲常識」,只因為我在網路上查到他非常喜歡相聲,並且喜歡與人聊相聲。


還有一次,我寫了一條李敖的新聞,必須要跟他求證,我爭取前往他家面談。在緊迫的時間中,我特別換好衣服並化了妝,因為我知道,「見面三分情」,他對於樣貌乾淨的女孩會多些耐性。這些準備與細節,讓我在採訪線上,能跟許多不擅長受訪的藝人維持良好關係,也因此拿到許多獨家消息。要知道,職場上的表現,往往都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因為我在每一次與人聯繫之前,都會盡力做好「準備」,讓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20年前,我參加一個圈內晚宴,當天晚上來了一位大牌記者,她一進來,所有人都圍了上去。當時,還不太紅的小演員曾國城,立刻抓住我的手問:「那個女的是誰?跑什麼的?結婚了嗎?」當我告知他對方約略資料之後,他立刻滿臉堆笑迎上去,與對方熱情打招呼。當下,我就知道,呵呵,這個傢伙將來一定前途無量啊!


俗話說得好:「禮多人不怪。」在工作職場上,寧可多禮,切莫無禮。而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再多的好運,你「無心」去捧,都是無用。很多年輕人因為創意而崛起,因無禮而摔下山峰 ; 小的失去工作機會、被冷凍,嚴重的從此一蹶不振,這種例子在職場上不勝枚舉、多如牛毛 。


自從成為公眾人物之後,我常常遇到雜誌或是網路、廣播約訪 ; 幾年下來,我常有個感覺:越是成功的人,下的工夫越多,反而態度越是謙恭。有一次出新書,上了一輪廣播節目之後,我發現:凡是大牌主持人,幾乎都翻完了整本書,不但畫線做了記號,還非常認真的擬了題綱。反倒是一些雜誌或網路的年輕記者,約訪前完全不做功課,明明網路上都看得到的資料,卻要一一重問,採訪一個簡單1000字的採訪,也要從我的祖宗八代問起,不僅浪費我的時間,也浪費他自己的時間。


一個兢兢業業、勤奮有禮的年輕人,走到哪裡,都會受人歡迎 ; 想要在職場上發光發熱,脫離月領22K的困境,一定要具備基本的禮貌與隨時努力做好準備。如果每天上班如同行屍走肉,與人邀約連一點簡單功課都不願意做,那麼常常受到拒絕,我想那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