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樂沐」,太可惜了

(台灣美食的價格與價值)

「樂沐」是一家不錯的餐廳。在台中。越來越多國際媒體推介它為台灣必遊景點之一。

這已經是趨勢。「到此一遊」和「到此一吃」,一樣重要。

我是個貪吃鬼。去過「樂沐」幾回。它剛得到第二屆「亞洲50最佳餐廳」24名。媒體馬上又封它是「台灣之光」。有什麼好「光」的?


我的意思是難道台灣就只有一家「樂沐」夠格?太不公平。

「樂沐」不是「米其林」。它是沒有「米其林」的「米其林」。這不是它的問題。

台灣還沒有通過「米其林」的考驗,還沒有一本台灣版的「米其林」。「紅色聖經」。這意味著,「米其林」的評選方式,在看完台灣的餐飲業之後,還沒有一家夠得上「米其林」三星的標準。

大致上,一個地區會不會有一本屬於它自己的「紅色聖經」,做為饕客的指路仙人,除了看它有沒有成為一個系統的餐飲體系,還有,必須有夠好的頂級餐廳。「三星」級的頂級餐廳。如果沒有,就算有一堆一星、二星,也不會有「聖經」。


「樂沐」不夠頂級嗎?

不必爭辯這個問題。去年,「樂沐」和北投的「三二行館」、烏來的「馥蘭朵溫泉飯店」同時入選「羅萊夏朵旅遊指南」,已經証明了這些飯店做為精品渡假餐旅的級數。

但除非不理會「米其林」,不然就以「米其林」為基準。如果要讓台灣走進通俗不俗的「米其林」,台灣顯然還不夠「米其林」。這裡頭有主觀成分。這裡頭也有運作百年的相對客觀標準。簡單講,米其林不是只有「好不好吃」。「米其林」是一家,甚至一地餐飲的總體評價。

「三星」就是上將。終身榮耀。

台灣的餐飲、觀光、旅遊開始進入爆發期。就像一位飯店業大老闆告訴他的員工,這種大浪,一輩子不一定遇得到一次。要員工準備衝浪。樂沐沒有「三星」,起碼也有「二星」資格。但坦白講,就算「樂沐」榮登「三星」,這也不是我關心的重點。

我關心的重點的是:「台灣美食」之美、之好,被嚴重低估。像深谷幽蘭。極品,但沒被看到。如果只是「樂沐」,雖然是完全在地業者經營,但畢竟是法式。在一個觀光浪潮裡,「樂沐」不足以讓聞香下馬的老外,「精彩而深入」感受台灣融合的美食文化。法式不是台灣美食的主流。

 不只「樂沐」,也不能讓台灣美食,講來講去,餐廳就是「鼎泰豐」,庶民就是「夜市」。

「亞洲50」,台灣就一家「樂沐」。排個不前不後的24,擺在日港星,甚至大陸的得獎餐廳名單裡,實在也不起眼。我不知道「樂沐」的名次公不公平,但台灣就一家,我替台灣的餐飲業叫屈。如果以總數而論,如果因為台灣只有一家,遠低於日本10家,香港9家、新加坡8家,泰國6家,印度6家,連中國都有6家,就以為台灣美食的總體水平低於這些地區甚遠,我更替台灣美食叫屈。

我覺得台灣美食之美、之好,不是這種帶有商業炒作的餐飲評鑑評得出來的。雖然口味好惡,山高海深,鐘鼎山林,各有所好,但吃過各地美食,尤其是亞洲各國,要說台灣的國民美食不如這些國家,我每次跟人談,每次吵架。我吃的夠多了,台灣美食就是好吃。隨便你拿日本、新加坡,甚至大陸比,一些當地知名美食,擺在台灣,要出頭真難。我自信夠客觀。

以前我對香港的庶民美食也還有幾分敬意。覺得真的多樣多滋味,但這些年,我覺得台灣也沒什麼好客氣了。不只好吃,服務也好。更不要說便宜。我的好朋友常這樣跟外國朋友介紹台灣過日子多容易。他說:

「在台灣,一塊美金可以吃早餐。二塊美金可以吃中餐。三塊美金可以吃晚餐。而且,吃得不差。」離開台灣,你想6塊美金打理三餐?想都別想。

如果要我說大陸或是新加坡的平價食物叫「美食」,那我覺得身為台灣人,實在也謙虛過了頭。

簡單講,要說台灣高端餐飲夠格擁有「米其林」,我有點心虛。但要說台灣平民美食比不上那些擁有「米其林」的地區,那實在太謙虛。因為「三星」級不夠耀眼,使得眾多兩星、一星甚至無星美食被漠視的一塌糊塗。

台灣的業者要努力的目標,是克服我的「心虛」。但這種「心虛」,和台灣這些年來自怨自艾慣了,形成一種「打富」的文化有關。因為食衣住行都朝著「便宜」的方向走,要便宜,要好吃,還要天然,還有健康,走到極端,「銅板美食」大行其道,美食怎麼做出來的,沒人知道。等知道的時候,就是食安風暴。「平民美食」變成極端的「平價美食」,然後變成「賤價美食」,只要哪家知名業者要漲個五塊、十塊,馬上招來媒體糾眾圍毆,揚言抵制。

一窩蜂的美食節目,從來沒有人問一句:賤價怎麼會有美食?為什麼這麼賤價的美食,連大陸都找不到?平常「假正經」,然後,我們還要在食安出問題時「假震驚」?

各種餐飲裡,法式餐廳的價格本來就高。但「樂沐」平日晚餐3000一客起跳,貴嗎?以亞洲50、台灣唯一來看,真是廉價的精品,這個價格說出了台灣餐飲的許多問題。這個價格裡不可能有「三星」,不可能有高端餐飲「精益求精」的動力。

24名的「樂沐」讓人傷感。傷感台灣美食的價格,拖累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