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麵能吃嗎?

有8個台灣的大男孩,在拉斯維加斯的國際街舞大賽勇奪銅牌,他們的舞姿中有一霎那左手捧(碗)、右手高夾(筷子),觀眾立時會意,即尖叫不已,他們的團名是「泡麵街舞團」因為他們愛吃泡麵,而泡麵是台裔日人發明的。


今年6月台北的國際食品展中,有位尼加拉瓜的參展廠商,每天到TQF形象館的展示牆前張望泡麵,想與製造廠商洽談代理進口泡麵,沒想到遠在中美洲的人,認定泡麵有市場。

泡麵是怎麼來的?

最早作麵條的國家是中國、義大利、阿拉伯。中國在東漢時期(第1、2世紀)即有書面記載;義大利的pasta還是13世紀時,馬可波羅把中國的配方引進威尼斯,成為流傳至今的義大利麵。

泡麵又稱速食麵或方便麵,是1958年安藤百福發明,他原名吳百福,於1910年出生於嘉義朴子,現在大阪有日清泡麵博物館(The Instant Ramen Museum),門口有他的雕像,內有泡麵的發展軌跡,全球第一台泡麵自動販賣機、上了太空的泡麵等;日本民調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是泡麵。

全球吃多少泡麵?

速食麵或方便麵(instant noodles)一詞已於2007年入了食品法典(Codex),訂有它的標準。世界方便麵協會(World Instant Noodles Association)統計,在2015年全球有超過52個國家共吃了977億份泡麵,中國最多,共吃了404億份,印尼其次,吃了132億份,日本第3,吃了55.4億份,台灣排第16名,共吃6.8億份,但與日本一樣,平均每人一年吃40份泡麵,歐洲如德國、瑞典、丹麥也吃泡麵,匈牙利還設廠製泡麵。為什麼泡麵風靡全球,但台灣卻有人對泡麵有些迷思?

吃泡麵會吃到一堆防腐劑?

原來食品腐敗的元兇是微生物,我們的環境中充滿了看不見、數不出的微生物,他們的生長、增殖,需要有舒適的溫度、充足的水分及可以利用的營養素,如醣類和蛋白質,但不能利用油脂,所以食用油不管放多久不會長黴,也不添加防腐劑;濕麵條就放不久,最好是冷藏。乾麵條因為水分少就可以放久,泡麵的水分含量很少,按著我們中華民國國家標準速食麵的規格,油炸麵的水分含量在10%以下,非油炸麵的水分在13.5%以下。台灣主要的泡麵品牌,水分含量都比國家標準規定的低,細菌就非常不易生長,細菌不增長,食品就不會腐敗,當然不用添加防腐劑了。

泡麵是怎麼製作的?

泡麵的製造相當機械化,將麵粉加水或鹼水、食鹽,混合攪拌成麵塊(麵糰),通過滾輪形成麵帶,再通過多道滾輪壓延成薄的麵帶,切絲成麵條,通過造波模板使麵條成波浪型,送入蒸箱蒸煮熟化,淋灑調味液,再以熱風乾燥得「非油炸麵」,以急速油炸脫水則成為「油炸麵」。

蒸煮或油炸的泡麵均冷卻至常溫,加入醬包和調味粉包,再經過金屬掃描機檢測後,以包裝機密封包裝上市。

醬包和調味粉包是甚麼東西?

醬包(調味油包)主要由精製油脂過濾,與醬料、生鮮原料炒煮,冷卻熟成,包裝充填而成。醬包裡的油含有維生素E (生育醇),是由植物油製程中提取來的抗氧化劑,使油在貯藏中不產生油耗味。

調味粉中主要是脫水食材、食鹽、調味劑組合而成,調味劑含味精、核苷酸等可提升鮮味與香味的物質,及可改善調味粉流動性的磷酸鈣。這些食品添加物的種類與用量,都是食品藥物管理署規定可安全食用的添加物。

泡麵要怎麼吃才健康?

泡麵的唯一顧慮是鈉鹽與味精的含量高。其實,調味粉可以減量使用,其他一半供日後燙青菜時再用。

任何一種食品都不能提供所有的營養素,因此吃泡麵搭配蔬果及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如蛋、魚、肉,使飲食均衡,是保持健康不變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