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平不選之後

立法院長王金平上午舉行記者會,用很隱諱的方式宣布不會登記黨內初選,從頭到尾甚至連「總統選舉」這樣字眼都沒有提到,只說自己過去的努力不夠、無法讓大家充分相信足以承擔大任,最後呼籲朝野要承擔責任、不負人民的期待。

這樣的結果,其實不讓人意外。撇開家庭的因素不談,國民黨內的主客觀條件也很糟。朱立倫上任以來,一直沒有建立黨內重量級人士對話的平台,甚至是刻意避免這樣的對話;我不去管行政院的施政、立法院的運作,你們兩個也不要來碰黨務。結果是黨內大老各據山頭,放話成了唯一的對話管道。

雖然外界認為馬總統已經跛腳,但行政權還是在馬的手中。以目前國民黨內的互信和互動,王金平假如參選,就必須要做好是「在野黨總統候選人」的心理準備,不僅沒有所謂的執政優勢,承受的砲火可能比民進黨候選人還多。當然,王金平的優勢,也是因為九月政爭之後「被馬英九切割」,所以執政的包袱也小得多。但這樣的情勢,早在起心動念時就都已經計算在內了,所以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比較大的問題是國民黨的初選設計,而且類似的錯誤觀念其實存在已久。初選,尤其像總統這樣大型選舉的初選,其實是大選的一部份,而不是大選之前獨立的另一個選舉;講得更白話一點,初選,理論上應該是「選舉造勢」的一部份。所以政黨的初選,不僅僅要提出最有勝算的候選人,而且過程中還要拉抬候選人的聲勢,創造對大選有利的條件和因素。

所以任何政黨初選,遊戲規則一定都是有利於有實力者出線,同時幫政黨和候選人加分。但國民黨從馬英九時代開始,嘴上講的是尊重制度,但心態上就是開門做莊;黨部收錢之後,提供一個讓黨員自相殘殺、自生自滅的競技場,誰活著走出來,就提名誰。至於候選人在初選過程中傷痕累累,對不起,那是制度的錯,跟黨部無關。

在這樣的心態下,永遠只有那個「莊家」,才有可能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遊戲規則,在競技場中得益,其他人都得脫層皮。哪怕是吳敦義、馬英九,走進這種下駟對上駟的競技場,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更遑論一直被質疑「藍皮綠骨」、長期浸在立法院的王金平了。

王金平、吳敦義都決定不走進競技場,燙手山芋就回到黨部的手上。由B咖領銜主演的戲,真的能有好票房嗎?真的讓廖化做先鋒,會不會兵敗如山倒?如果砍掉重練,那之前的制度又算什麼呢?

解鈴還需繫鈴人。朱立倫因為不願和國民黨內其他人分享權力,一手打造了這個僵局。未來這個僵局怎麼解,王金平、吳敦義未來各自會在這場選舉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也都要看朱立倫未來的決定。如果沒有辦法開誠布公,形塑出共同的目標,王、吳兩人應該就不會扮演主要的角色。

但很明確的一點是,明年總統大選後,國民黨內勢必會再有一波的權力重組。當馬英九已經成為過去式,朱立倫光環損耗大半之後,國民黨內就已經看不到眾望所歸的政治明星。屆時,誰對黨的貢獻大,誰在選舉出力多,誰就會取得最大的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