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的是柯文哲,執政的是連勝文

「為維持經濟穩定,採行適當政策穩定房價,最好的工具叫做審慎政策,例如針對低收入區域或所謂社會住宅,提高容積率,使低收入房屋市場增加房屋面積的供給。」

「『打房』兩個字,無法實現臺灣的「居住正義」。在臺北市,市民的房屋自有率逾七成,要降低房價,當然得注意如何避免過度損及持有房屋的市民權益。房價過度震盪,也會對整體產業造成衝擊。」

「參訪星、港公屋心得,認為透過現代化設計及管理方式,從最初設計就考量到和鄰近社區結合問題,包括青年托育、老人安養等設施,再搭配良好管理制度,可以降低很多社區居民對社會住宅的歧見及阻力。」

「經濟原地踏步多年、所得根本沒成長,如今全民的財富有一大部分都在房地產,若政府繼續打,眾人的財富都會縮水,然後就會減少消費、讓經濟雪上加霜,形成惡性循環。」

上面這四段話,立論的脈絡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出入,都是說居住正義不可能靠打房實現,而且還會出現其他的問題,但其實他們分別是四個不同的人講的,包括連勝文、蔡正元、趙藤雄和柯文哲,你分得出來哪句話出自誰的口中嗎?

撇開藍綠立場不談,柯文哲的施政和思維,是不是越來越像藍軍?包括南港瓶蓋工廠不全區保留、為了都更無預警強拆汀州路的「龍腦」釘子戶、五大弊案中的華山、三創無疾而終,到最近的「不打房」,是不是都像是政商人脈豐沛的連勝文才會做的事?

上任以來漲水費、漲公車票價、U-bike收費、全面徵收停車費,還準備取消悠遊卡搭乘捷運優惠,在「萬物皆漲、唯有薪水不漲」的大環境下,政府還帶頭漲價、增加市民的負擔,又像不像是柯粉眼中「不知人間疾苦的連公子」才會做的事?

開頭的那四段話,第一段是蔡正元講的,其餘三段依序是柯文哲、連勝文、和趙藤雄講的話。雖然選前大家的立場看似南轅北轍,如今藍綠的主張卻似乎漸趨一致。

台灣政治很大的一個問題是,雖然藍綠對立嚴重,但其實並沒有真的左右之分,政治立場的差異,完全建立在面對中國大陸的立場、態度上。(而且實際上的差異也非常的小,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和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幾乎沒有任何的差異,除了不肯講出「九二共識」之外,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幾乎就是完全走在馬英九相同的道路上。)

因為沒有真的左右之分,所以政黨和政治人物也就缺乏中心思想和整套的論述。誰執政,誰就變成右派,以發展經濟為先、向財團靠攏;誰在野,誰就變成左派,向人民靠攏,拉攏民心、對抗執政者。國民黨在野時,反美牛、反軍購;等到民進黨在野時,換成民進黨反美牛;等到明年,美豬要不要開放,又變成民進黨執政要傷腦筋的問題。國民黨眼看著明年就要在野,調漲基本工資到兩萬五之類的政策,全部通通出爐,提早從「執政黨模式」切換到「在野黨模式」,反正明年是民進黨買單。

執政、當家自有一本難念的經,柯文哲「不打房」說並不讓人意外,就算營建業對經濟的貢獻並不如想像中的大,也要考慮廣大市民資產縮水,有房貸的年輕人變成無法解套的「屋奴」的連鎖效應。

只是當所有政黨、政治人物都缺乏中心思想,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時,選民卻不要求整套完整的論述與作法,甚至還以「XX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口號自我催眠,只會慣壞政治人物,讓政治人物更不必思考、不求長進,永遠無法脫離政治惡鬥的循環。

不管誰倒了、誰上台,只要腦袋是跟著屁股走,作法還是跟著位置變,不管政黨輪替幾次,台灣都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