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如何秒得諾貝爾?讓一中上雲端

睽違66年的兩岸領導人峰會,終於在7日傍晚的杯觥交錯中結束。兩岸的關係透過馬習會向前邁了阿姆斯壯般的一大步,或許雙方已認知這66年來劍拔弩張的代價,若不把握今年台海獨特的契機,未來不知是否又要再等一甲子,才能讓棘手的兩岸爭端告一段落。



中國大陸在2014年正式以購買力平價(PPP)內含超英趕美,躋身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若以名目GDP計算,穩坐全球老二的地位。隨著這份自信,中共新一代領導班子陸續起草亞投行、一帶一路、絲路基金與金磚新開發銀行等遠大規畫。


這些規模、野心與視野直比戰後「馬歇爾計畫」的全球發展倡議,成功奪得歐巴馬、歐蘭德、梅克爾與伊莉莎白女王的拉攏,中國大陸也不再是吳下阿蒙。畢竟,缺乏10兆美元GDP的配合,美聯準會恐難以升息、歐債恐缺買主認購、倫敦恐頓失國際金融地位、東協也無法擴張版圖。


在幾乎如日中天的國際地位,大陸如今缺乏的並非經濟實力,也非軍事霸氣,而是一個讓懸掛66年的國共衝突,能夠向前跨進另一步。這也是7日馬習會的重點戲,也是比歐習會、卡習會、歐(蘭德)習會、梅習會更棘手的地方。


原因是與上述幾國相比,台灣地位十分難界定,一個勢力如此雄厚的崛起中國,理應不該處處為難台灣才對。但就因兩岸曾同屬一個政權,有同一個政府、同一土地與人民的記憶,彼此有難斷的糾葛。就在66年之前,這些共同點全消失了。


兩岸處於敵對狀態,互不承認政權,只靠著「九二共識」的模糊框架,互不否認治權。於是這次的馬習會成為再度解釋彼此定位的關鍵。囿於無適當國格,台灣難以加入各式國際組織、NGO團體與FTA協定。


但中華民國已從60年前的草鞋時代,進步至目前的iPhone時期。要求國際認可的獨立國格,成為島內眾望所歸的目標。畢竟有了雙B名車之後,有個匹配的頭銜,似乎才是本島該努力的目標。


於是本次兩岸領導人均同意在不主張「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前提下,讓台灣進入各式國際團體、NGO組織與TPP、RCEP等區域FTA的入場票。若要劃個重點,本次的馬習會,似乎是朝著這遠大目標而來。


那又要如何在不牴觸「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前提下,讓台灣於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擁有自己獨特的聲音呢?本人主張可考慮大英國協(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的國協體制(commonwealth system)。這個鬆散的架構,可允許不同主權獨立國家間,擁有一個「大屋頂架構」。


大英國協中包含了英、加、紐、澳,甚至新加坡等53國。參與國僅需名義上效忠女皇,體制內並無實質的權力架構與政策規範。國協體制的組織鬆散,缺乏硬性規定,會員既不需犧牲主權,又可享體制內的互惠關稅政策,何樂不為呢?


這體制好比美建國初的制度,參與國皆為獨立政體,邦聯政府僅處理如外交、安全、關稅等全國性政策。此制度雖可保台灣的國家主體性,但與中國大陸仍同享一個屋頂框架,一個國際性主體,本島也將在「名義上」覆蓋於一中的雨傘框架,並未違反馬習會的「一中原則」,但實質上台灣可參與任何國際組織。


台灣屆時可比照大英國協會員,對外主張獨立個體,國名就稱「中華民國」;隸屬「大中華國協」(The Commonwealth of the Greater China)之成員。國協中文名稱採中華,為兩岸目前皆認可的符號,避免使用中國。


在這體制下,台灣就可加入任何國際間組織與NGO;舉凡聯合國、IMF、世界銀行、國際衛生組織,台灣皆可歸隊。申請方式比照當初東西德、南北越及現在的南北韓於聯合國內的模式。諸如TPP與RECP等區域型FTA的加入方案,也可迎刃而解。


這個倡議實非天馬行空,去年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學者蘇起等人就曾呼籲用「大一中」架構取代「一中」原則,兩岸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以共識決處理雙方關切的事務,作為兩岸現階段的過渡方案。


這似乎與國協架構十分雷同,只是國協架構有前蘇聯瓦解後的「獨立國協」與大英國協當範例,與此相比「大一中架構」略顯模糊。中華國協可在憲法變動最小的前提下,讓各造無縫接軌。畢竟,當初紐西蘭與巴基斯坦納入大英國協時,似乎沒發生過憲政危機。


甚至為了讓大陸政權去中心化,中華國協可比照歐盟,分拆成幾個獨立行政體系,港、澳、兩廣可劃分成「港澳粵特屬區域」,西藏、新疆另組特別區域。外加這次撮合馬習會的靈魂華人國家—新加坡,一起加入國協體系。甚至為了沖淡「中國色彩」,建議可考慮納入日、韓、越等「漢語體系」,成為「漢語國協」。


邏輯很簡單,國協架構猶如iOS與Android系統,無須拘泥前一個版本的OS規格,一旦有更新的定義與制度時,就可上雲端更新。憲法只要最初加上這「更新條款」,就可在更適當的情況下,灌入國協會員國的更新細節。
當然,如此的大格局,必須耗時20年以上才能見雛型。本次的馬習會,已促成絕佳的起始點,只要兩岸向前行的腳步堅定不搖,一點一滴緩步行駛,終可走入讓統、獨、共三方均贏的佳境。倘若諾貝爾基金會曾考慮頒兩岸的和平獎,催生國協的領導人,似乎更值得這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