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K不夠用,媽媽給我錢

大學畢業生起薪22K大概是這幾年來不變的悲劇命題,和22K有關的議題也會得到漫天巨浪般地討論。日前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在台中中興大學畢業典禮致詞時說,月入不到5萬元就別存錢,應多花錢和朋友交際,至於不夠的錢「就回家跟爸媽要!」

就一位知名企業家的論點來看,確實語出驚人。而戴董事長的這觀點也並非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到,他之前的文章就已經講過『人脈存摺』比『現金存摺』還重要,現金怎存怎救急,可能都比不上豐厚人脈社經資源。就這一點來說,這論述的確很中肯。不管你能力多好,沒有適切的人際關係,真的不容易在職場上得到相對稱的地位與薪資。

相信這部分很多人能夠認同戴董事長的『苦心』,並非為了語出驚人而選擇如此譁眾取寵的言論。

不過戴董事長說:「你們畢業後只領到22K、25K,甚至28K,但千萬不要儲蓄,理財書教你出社會就儲蓄是錯的。如果你月收入低於5萬塊,千千萬萬不要儲蓄,如果你1個月收入只有3萬元,寫信或打電話回家跟你爸媽要兩萬塊。」

我非常認同戴董事長要大家多努力耕耘人脈存摺這觀點,但對於向父母要錢的話,這真的就有點走偏鋒了,畢竟真的很多學生是窮過來的,自然沒有特權向家裡要錢。

許多人家庭經濟狀況不好,連國高中學費都有問題了,很多人都還半工半讀。大學用就學貸款才有辦法念完大學,不幸的是,畢業後遇到22K潮。可能還要工作兩三年才能把就學貸款還完,哪來有機會跟父母要錢?

戴董事長堅持不讓子女在企業接班廣為流傳成佳話,正因他敢大膽思考,避免踏上多數華人企業家後代的雷同模式,這些都讓他受到許多年輕人崇拜支持。但『要錢論』不是很恰當,這一番話會讓外界貼上『既得利益者』的標籤,畢竟你們本來就擁有比較多的社會資源,有多一些人脈打通關,更是合情合理。我倒是比較好奇,不知戴董事長的小孩會不會跟他要錢?

中國式的教育都是從小把孩子拉拔長大,最好養到小孩功成名就再放手為標準守則。但西方式的教育都是逼小孩成年後就要為自己負責,成年後就是成人,要自己奮鬥才有經濟基礎。當然啦,東西方文化風情不同,但若按照戴董事長所言,父母親養一個小孩大概要養到孩子25-26歲吧,若照現在台灣這種淒慘的經濟,說不定有人30歲還是領22K,難道父母還要支助他們到30歲嗎?光想就辛酸。

或許媒體過度解讀戴董事長的部分論點。就『人脈存摺』這回事,我是百分百贊同戴董事長立場,而且年輕人也應該多善用時間,有效率地打點自己的『不可取代性』。雖然業界的行話就是『沒有人是不能被取代的』,但真的有些人的『可取代度』非常低,他們怎做到的?除了有人脈關係之外,重點在於你的學知識/經驗能否為你打造一面光亮匾額。

領22K既然是事實,如何開創超越22K之外的價值?

多聽演講多聽講座,看看一些專家累積數十年的心得在90分鐘內與你分享點點滴滴,這是一種速成知識的可能性。多看電影多看書多聽演唱會多接觸藝文活動,幫自己打點生命感動指數,累積多些對生命的觀察細節能力,這都是在職場上察言觀色的不二法門。多走向戶外,與三五好友遊山玩水,甚至是走訪他鄉異國(在有限的花費之內),這都是幫自己堆疊視野的好方法。有視野才有格局,有格局,自然成大器的機會比別人高一些。

戴董事長有一部分講對了,那就是很多人因為困在家中,最後只剩一台電腦跟自己;但也有一部分講錯了,這些困在家裡的宅男宅女,不都是好像在家閒閒沒事打打線上遊戲,就我所知,很多人就算足不出戶,也能知天下事,都是透過電腦自修自學,不該把宅男宅女妖魔化,因為還真的很多宅男宅女超厲害(還藉此省經濟開銷不花錢),但比較可惜接觸人群的機會少了,而有些人確實因宅在家不擅交際。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支持,多走出去建立人脈關係這個觀點,只是不用這麼極端地還得向父母要錢,畢竟這牽涉很多家庭經濟條件不像企業家這樣豐厚,能夠給下一代更理想化的彈性空間。或許戴董事長這次言論點燃了22K世代的不安,培養人脈人緣都很重要,但若沒有些許本事,就算有人脈有人緣,久了也會露出馬腳。

回到原點,我相信戴董事長是希望年輕朋友多認識這個社會,多四處闖闖,在你還沒準備好之前,不要盲目追逐名利,不要不在乎自己的靈魂。

不然…...領不到50K的都去找戴董事長吃飯好了,因為我也不好意思跟我爸媽開口要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