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反中抬頭,兩岸不進則退

12月13日,正值南京大屠殺75週年,中國國家海洋局突然派出海監巡邏機,飛到釣魚台南方15公里處,日本自衛隊緊急派出8架F-15戰機和1架預警機升空攔截,抵達時中國巡邏機已經離開。

這是1958年以來,中國飛機再度進入釣魚台領空,差點演出中日空中對峙。

中國事後態度頗為強硬,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要求日方「停止在釣島海域、空域的非法活動」,海洋局甚至有人放話表示,這次飛機出動是「中國首次在釣魚島進行海空立體巡航」。

就在前一天,12月12日,北韓也無預警發射光明星3號衛星火箭,射程遠達1萬公里,首度可抵達美國本土,同時震驚美日韓三國。12月13日中國飛機進入釣魚台領空,距離日本眾議院選舉(12月16日)只差三天,北韓與中國發動的軍事衝擊接踵而來,對完全在狀況外的日本現任民主黨政權,無疑是雪上加霜,原本岌岌可危的野田佳彥內閣,明顯遭到重創。

激化日本右傾,中日東海衝突難免

原本這次日本眾議院改選,各界就預期將是一場「大幅向右重組」的關鍵選舉(critical election),中國巡邏機在選前三天突然進入釣魚台領空,更激化了日本選民轉向右翼政黨。總計有高達12個政黨、1504名參選人競爭300個小選區議席(另有比例代表180席),執政的民主黨果然大敗,但慘敗程度卻遠遠超乎預期,日本讀賣新聞直接稱為「民主黨歷史性的慘敗」。

如表一所示,比較2009年和2012年眾議院選舉的政黨席次,溫和的民主黨從230席慘跌到57席,中間偏左的未來黨從61席慘跌到只剩9席;相形之下,強硬的自民黨則從118席躍升到294席,更右翼的日本維新會則從11席暴增到54席。民意走向非常清楚:溫和派敗給強硬派,左派敗給右派。



最大意外,無疑是民主黨前首相菅直人,竟然敗給名不見經傳的自民黨候選人。反中最力的石原慎太郎、石原伸晃父子,分別以維新會、自民黨身分參選,都以高票當選。另一個大意外,是儘管選情對自民黨極為有利,但自民黨最有名的親中派、角逐第14次連任的前幹事長加藤紘一,竟敗在首次以無黨籍身分參選、打出世代交替訴求的前酒田市長阿部壽一手下。

即將再次組閣的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是日本頗富盛名的反中派,長期主張修改和平憲法、修改歷史教科書、強調愛國教育、增加自衛隊預算和自主權。早在大選之前10月27日,安倍為了與民主黨野田政權互別苗頭,就率領跨黨派67名國會議員(包括兩位現任大臣)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中韓兩國的強烈抗議。但安倍毫不退讓,甚至還公開表示「自己在2006-07年首相任內,未能以首相身分參拜靖國神社,感到很後悔」。這次安倍再度擔任首相,面對日本民意的急遽右傾,很可能即將演出「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驚世舉動。

11月21日,自民黨公布新政權公約,在外交安全政策方面,提出「修憲將自衛隊改為國防軍」、允許自衛隊「行使集體自衛權」等激進主張。尤其在釣魚島爆發中日對峙之際,自民黨高唱「堅決維護國民的生命、領土、美麗的海洋」,與野田內閣的息事寧人作風,形成強烈對比。

儘管後來在公明黨和維新會的反對壓力下,自民黨表示不會改變憲法規定的「和平主義」和「放棄戰爭」,但仍在11月28日自民黨網站上公布更正啟事,強調「希望能在憲法中給日本自衛隊一個正確的定位」。可預期的是,安倍政權必將強化日美安保同盟、積極配合美國重返亞洲、擴編自衛隊預算、強化海巡武力。針對釣魚島爭議,安倍政權不但不可能撤回國有化,恐怕還會進一步派遣公務員到釣魚島常駐,甚至還可能改派自衛隊防守釣魚島。果真如此,中日兩國在東海的對峙衝突,恐將急遽上升。

中國走出韜光養晦,南海對峙升溫

儘管安倍在接受電視專訪時,也表達擔任首相後,將會儘速改善日中關係,但一般預期,安倍不太可能採取2006年初任首相立即訪中的舉動。畢竟,當前的亞洲情勢已和2006年大不相同。美國總統歐巴馬連任後,即以緬甸、柬埔寨、泰國為首訪對象,制衡中國的戰略意圖昭然若揭。更何況,中國巡邏機才在選前三天進入釣魚島領空,造成日本選民的向右激化,剛上台的安倍政權,恐怕也找不到立即與中國修好的理由。

畢竟,隨著美國高調重返亞洲,亞洲的反中勢力正在迅速抬頭,除了在日本崛起之外,也發生在南海周邊國家。今年7月26日,頗具外交聲望的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現任新加坡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Kishore Mahbubani,即在Project Syndicate發表「中國是否正在失去外交策劃?」(Is China Losing the Diplomatic Plot?),感慨中國近幾年的南海作為,已經不再遵循以往的平衡睦鄰原則,而是刻意走出韜光養晦,不斷向南海各國展現政治肌肉。

Mahbubani舉出許多個案。例如2010年9月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撞船事件,日本最後屈服於中國壓力,無條件釋放中國船長,但中國卻不讓步,進一步要求日本道歉,使日本政府下不了台。2010年10月,北韓炮擊南韓延坪島海域,導致20多人死傷,中國事後卻保持沉默,導致南韓故意派大使出席同年12月在瑞典舉行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藉由支持劉曉波,向中國表達無言抗議。

更嚴重的是,今年7月東協部長會議,原本要在聯合公報提出東協與中國在南海的雙邊爭議,卻因為中國向輪值主席國柬埔寨施壓,導致東協2012年首度無法提出聯合公報,破壞了東協45年來順暢開會的傲人記錄。

Mahbubani還提到中國在2009年5月,針對越南與馬來西亞在聯合國召開的南海大陸礁棚聯席會議,以普通照會(note verbale)方式附上中國堅持的「九段線」領海地圖,與1982年公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互別苗頭。他說,這是中國首度把南海主權爭議檯面化,正式向聯合國提出南海領土主張,也難怪南海周邊國家愈來愈感到不安。

Mahbubani結論說,原本東協都很感謝2002年11月中國主導成立的「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如今卻因為部分東協國家與中國的南海衝突,使中國開始分化東協國家,導致美國更有機會趁虛而入,與部分東協國家建立反中聯盟。他感慨表示,「如果鄧小平還在世,一定會很關切這種強硬作為所造成的後果」。

借美制中崛起,中國適得其反

日本右翼政權的崛起,加上越南、菲律賓、緬甸等東協國家轉向和美日結盟,中國所面臨的亞洲情勢,正逐步走向惡化。筆者早在今年8月20日,目睹中港媒體狂賀保釣登島成功,就在美麗島電子報發表「保釣易說難做,美日請中入甕」,預言中國強硬出手,將面臨適得其反的國際不利後果:「在高亢的中國民族主義感染下,部分媒體宣稱是「保釣大勝利」,但在表面的勝利底下,其實還潛藏著美日兩國「請君入甕」的複雜算計。激進抗日很可能引發中日衝突的上升螺旋,中國一旦愈陷愈深,還可能使美國布局多年的「重返亞洲、圍堵中國」新體制提早成形,使中國成為亞洲大博奕的最後輸家」。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強硬派也愈來愈按奈不住,認為中國應有所為,跳脫鄧小平1989年以來再三提醒的「韜光養晦」戰略。鄧在六四之後,慮及中國國力有限,加上國際反中形勢險峻,因而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抓住機遇、有所作為」的國際戰略方針。

歷經20年,中國歷屆領導的執政基調,都是「韜光養晦」,亦即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險惡形勢下,猶能「臥薪嘗膽、隱軍待時」,期能營造和平發展的國際大環境,為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創造客觀條件。就此而言,中國目前在東海或南海的強硬作為,顯然已和「韜光養晦」戰略背道而馳。

面對亞洲愈來愈強大的借美制中情勢,中國大陸也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警告。例如最近在大陸狂銷、頗受高層重視的「世界如何發展: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就如此總結美國崛起的博奕邏輯:「美國對外戰爭,基本上都只捏軟柿子,從不去賭國運。這其實也可以說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美國的對外戰爭,其實是在做生意,這種穩妥的戰略,保證了她在歷史上多數的投資都做到了低風險、高回報,最不濟最後也能全身而退,保證低風險」。

台灣向美傾斜,兩岸不進則退

夾處在美中之間,馬政府的第二個任期,早已在今年1月做出向美傾斜的戰略抉擇。如今面對日本政局迅速向右轉,加上南海對峙方興未艾,馬政府要逆亞洲整體情勢而為,獨樹一幟與中國大陸修好,恐將遭遇空前的挑戰。

事實上,兩岸關係的挑戰已不只是政治層面,即使是台灣經濟的發展態勢,也逐漸出現遠離大陸經濟的走勢。中國大陸各種成本迅速上漲,早已使台商愈來愈轉向其他地區投資。以最近三年為例,中國大陸佔台灣出口比例,始終停留在四成上下,上升趨勢已經阻斷,反觀東南亞佔台灣出口比例,卻每年以超過10%不斷成長。日本與中國交惡之後,更有許多日資企業將技術轉向台灣生產,一方面尋求更安全的製造基地,一方面試圖建立台日共同抗韓的產業聯盟。

以台灣最大民營企業鴻海的動向為例,就頗能凸顯出台灣企業走向多元布局的趨勢。一方面,鴻海將入股日本夏普,建立「日本技術、台灣製造」聯盟對抗韓國三星,另一方面,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表示,將考慮到美國和印尼設廠。顯而易見,從日本取得技術在台製造,或是轉移生產基地到美國和東南亞,正是台灣未來海外布局的基本輪廓。

不管是台灣在政治上向美國傾斜,或在經濟上轉向東南亞和美日,都意味著台灣將和中國大陸愈走愈遠。畢竟,國際關係不進則退,當台灣與東南亞、美日都將發展出更緊密交流的同時,如果兩岸關係無法並駕齊驅,就意味著兩岸關係的相對倒退。但從目前兩岸外弛內張的局勢看來,還看不出有跟上腳步的可能。

【作者郭正亮 / 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