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書念那麼高,為什麼薪水那麼少?

前幾天在Ptt看到一篇討論工作與未來的文章,有位網友苦惱於要選台大牙醫系還是台大資工系,想知道將來進入職場後,牙醫與科技業誰的年薪高、哪個工作比較累、哪種職業壽命比較長?

另一個網友比較了兩種職業的薪水、市場需求、競爭程度、學習壓力做出結論,文章幾乎被鄉民推爆,但我卻始終覺得哪裡不對勁──問題不在牙醫與資工系哪個好,而是我們選擇一個「好」工作的標準,很不對勁。

什麼才是「好」工作?

文章分析,若換算成時薪,牙醫比起爆肝工程師好太多了。以市場前景來看,高齡社會到來,牙齒保健的需求只會增加。再用進入的競爭程度比較,牙醫系每年畢業人數差不多,搶飯碗的人少。而牙醫執業雖然也有新技術,但大部分知識都在學校學到了,比起科技業三、五年就一次大革新,下班後要狂追新科技的狀態,輕鬆不少。

最後牙醫工作可能比較例行,但穩定度高,自己控制的變數多,下班後再去追尋人生發展就好,是「玫瑰色的routine」;科技業雖然賣給你創業致富的美夢,但解不出問題會被客戶罵死,還可能背老闆的黑鍋,工作很精采?卻是「黑白的多樣性」。


不論分析結論對或不對,但它的確提供了一個看待工作的方式──最好是薪水高,市場前景好,產業不競爭,沒人跟你搶,從學校學到足夠知識之後,進職場不用繼續背負學習的壓力……而如果你覺得這份工作太例行,沒什麼變化,先賺到錢再說,下班後去找人生的精采就好啦!

這個分析架構從頭到尾都非常合理,如果它的結論正確,也幾乎是爸媽會給你的建議,然而,為什麼我們都是從產業、從薪水、從輕鬆的角度選擇,而不問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呢?「我想當牙醫,還是喜歡寫程式?或者我根本兩個都不喜歡!?」

講產業看薪水,誰管你喜歡什麼?

在台灣人心裡,你真心喜歡什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的是:別管你喜歡什麼,先把書念好;只要考試考得好,就可以進入熱門科系(考上電機系卻去念哲學系,是一種浪費);畢業後,當然要選擇那些「正確」的工作──高薪、前景好、需求大、最好工作壓力小、還可以不用再學習。

沒錯,你要先苦後甘,小時候把不想念的書都念完,長大就不用再念書了喔!(誰知道念自己喜歡的書,是多有趣的事)你只要努力考進好科系,以後就可以當一個年薪比人高的上班族了喔!(所以我們非常計較,朋友學歷明明比我差,為什麼賺錢比我多)你想靠工作滿足自己,風險太大啦!告訴你,最後還是看在房貸車貸奶粉錢的份上苦撐下去。所以只要卡個好位置,上班爽爽領錢,就可以趕著下班享受人生了……

問題是你的人生,真的只有這樣嗎?

瘋狂追逐喜歡的東西,才讓人興奮到發抖

看市場需求決定工作、

看薪水高低決定工作、

在學校學成以後,不再精進也不會被淘汰的輕鬆工作、

……這是我最討厭的工作觀。

跟一個只想上班爽領錢、趕著下班去享受的人,談什麼工作的熱情與樂趣,全力燃燒、勇敢挑戰自己與世界,都是枉然。他們不會了解,這世界上還有人對自己的作品執著追求,在工作中得到達成感、成就感、滿足感,彼此談論自己瘋狂追逐喜愛的東西時,那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

如果你只會用那種「合理正確」的分析架構看待工作,就永遠不能體會我們的熱情。

可悲的是,台灣從家庭、學校到社會整個制度,都在鼓吹你進行合理、正確卻永遠提不起勁的選擇,還以為高貴;剝奪你實踐自己喜歡的事的機會,再告訴你夢想不可能。當你以聰明才智選一條容易升官發財的道路,會被社會捧在手掌心上;當你笨到去實踐自己的熱情,只會被嫌:「你搞這些五四三要幹嘛,為什麼不去找份正經事做?」「啊你書念那麼高,為什麼薪水那麼少?」